暖心!這家咖啡館爲孤獨症患者提供就業

研磨、萃取、拉花、出杯、清潔……做一杯咖啡僅需要5分鐘,多多卻練習了兩年。

多多是初星咖啡屋的咖啡師,今年23歲,是一名孤獨症患者。

多多的工作地點是官渡區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區北京路黨羣服務中心,也是昆明市首家關愛“特殊孩子”的咖啡店——初星咖啡屋。

自2019年起,太和街道社工站聯合公益組織,創建這間咖啡屋,爲部分自閉症、腦癱、智力障礙等特殊羣體及其家庭提供免費培訓實踐及就業的機會。

從“躲起來”到“走出來

多多被診斷爲中度孤獨症,有語言障礙,對噪音敏感。

“這孩子九年義務教育畢業以後就沒去處了。”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讓多多媽媽李愛萍鼓起勇氣“走出家門”。

2021年,他成爲第一個到初星咖啡屋報名的孩子。

在初星咖啡屋創始人符欣看來,很多大齡自閉症孩子因爲“無處可去”,被迫“圈養在家”,由此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功能退化。

她和另外兩名咖啡師一起,從打開咖啡機的電源開關開始,手把手地教多多如何做一杯咖啡。

多多會程序化地重複一套動作,對聲音很敏感,有客人來喝咖啡,他就會不開心。但在符欣眼中看到了多多的優點:“多多做事認真嚴謹,比很多咖啡師都做得好。”

符欣能清楚地說出每個孩子的病情“因材施教”。聽不清孩子說話,符欣就打字溝通;對運動協調能力弱的孩子,就指導他們負責收銀等不耗費體力的活。“有的孩子做幾杯就掌握了技巧,有的孩子需要重複訓練一兩年,不可一概而論。有的孩子是誤診,需要重新評估,再根據病情找到正確的相處方法。”

三年來,來到初星咖啡屋學習的特殊孩子已經增加到50個,年齡從17歲到37歲。符欣爲每天的教學內容排了班,確保一個孩子每次來都可以練習45分鐘。如今,初星咖啡屋已有13個孩子“出師”。45分鐘的時間裡,他們快的能做7杯咖啡,慢的也能做3杯。

從“無業”到“就業”

每天上午,多多會在媽媽的陪同下,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到初星咖啡屋。

簡單的開機、清洗工作後,他會給自己和媽媽做一杯咖啡,然後坐在街邊看車來車往。

多多的工作時間是每天上午10點左右到中午1點。“他在慢慢接受和改變。”李愛萍眼中漸漸有了光,有時她也會陪着多多站在街邊,拉起他的手,“現在他逐漸適應了周圍的噪音,也有了工作和朋友,生活規律了。”

目前,由太和街道免費提供場地,初星咖啡屋有7個家庭共同參與經營,每個孩子每天工作3-4小時。家長們商量,給每個孩子每天發10元錢工資,多餘的資金作爲成本開支。

符欣認爲工作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做咖啡本身,“孩子們的情緒變得平穩,也能感受到自我價值,做一杯咖啡給他們帶來的是滿足。”

從“角落”到“臺前”

在符欣的爭取下,太和街道經過協調溝通,將和平路社區的“兒童之家”免費提供給孩子們使用。週一到週五下班後,許多孩子會去打籃球、學輪滑。每週週日,他們又齊聚在“兒童之家”的畫室裡,跟着老師學習畫畫。

“孤獨症不是一兩次活動能治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符欣說。第一步,讓他們從“角落”走到“臺前”,第二步,陪伴讓他們走得更遠。

這些年,符欣在昆明舉辦了很多場特殊孩子作品展。今年4月,太和街道在昆明市佴家灣舉辦了“微光集市”的公益活動,對孩子們的繪畫、手工作品進行義賣。

去年以來,“初星”從北京路走向全市:盤龍區鼓樓街道鳳凰社區“星空咖啡屋”營業;官渡區關上中心區社區“初星咖啡屋”開業;今年,西山區豐寧街道春暉社區的“初星咖啡屋”也開業了。越來越多的社區參與其中,爲特殊孩子們提供就近就業的機會。在符欣看來,教會孩子們做咖啡不是公益的終點,而是要藉助咖啡讓孩子們融入社羣,爲他們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文字:尹馨

視頻編輯:莊志斌

統籌:朱思雄

出品: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 人民網雲南頻道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