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演講時,瑞典醫學家安德森竟單膝跪地舉話筒
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在發表演講時,瑞典醫學家安德森竟單膝跪地,爲她舉着話筒!年事已高、長年奔波的屠呦呦女士坐在演講臺上,孱弱的身軀令人感嘆不已,炙熱的精神熠熠生輝。
安德森說:“聽着大師的演講,我沒有絲毫身體上的勞累。”說起屠呦呦女士,很多人都輕易地想到她在學術上的偉大成就,以及獲得的諾貝爾獎。但在成功的背後,卻有着不得不說的事情。屠呦呦女士出生時,家人便給她取名爲“呦呦”,正所謂“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出自先秦《小雅·鹿鳴》。詩句文意悠悠,這個名字承載着家人的愛。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她在十六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告別學校、告別玩鬧的生活,在家裡無奈的度過了兩年的養病時間。患病的歲月給她帶來了痛苦,同時又給她帶來了成長,她像一朵小花,病痛則是風雨,風雨吹得花朵遍體鱗傷,花朵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摧殘中更加堅毅。從那時,屠呦呦開始理解病人的心理,懷着同情和憐憫之心,心中想着一定要爲那些處於病痛的人做些什麼。在病情好轉之後,天賦和努力讓她突飛猛進,這個在周邊所有人眼中羸弱的女生魚躍龍門,考進了全國有名的學府——北大!在北大,她在學習上愈加勤奮,畢業時獲得了去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的機會。屠呦呦在這裡數十年如一日,專一而長久,窺得中華醫學萬般,學得藥物知識千百。漫長歲月的沉澱讓她更加凝實,隱藏的潛能無處釋放。1969年,東南亞戰場上瘧疾對原有的藥物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士兵大量死亡,他們大都沒有死在敵人的刀槍炮彈之下,而是死在了這隱形的疾病之中。我國出於人道主義,緊急建立起一個專門研究抗瘧疾藥物的組織,屠呦呦成爲“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的組長。然而事情雖緊,藥物創新一事卻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應對這困擾世界已久的疾病呢?屠呦呦知道難度之高,但她並沒有放棄。數月以來,她奔走各地,尋訪名醫,查遍古籍經典,只爲找到治療瘧疾的藥物。終於,整個團隊在層層的藥物篩選之中,選到了“青蒿”,“青蒿”本身具有極高的抗瘧疾價值。“青蒿”發現,讓整個團隊欣喜若狂。就在此柳暗花明之際,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出現了——“青蒿素”該如何提取呢?新問題的出現讓整個團隊陷入了低迷之中,因爲用上所有已有的辦法都無法完美的提取,這意味着還要在方法上進行創新。就在團隊一籌莫展之時,《肘後備急方》出現在了屠呦呦的眼中,其中的一句話讓她茅塞頓開。“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句話,讓她想到了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素的可能。想到就做,叫來其他研究人員找七口水缸裝滿乙醚,將青蒿放入其中,提取樣品。天可憐見,青蒿素被完美的提取出來,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百分之百。整個實驗過程,研究人員沒有做任何防護,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屠呦呦更是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即便如此,她還是仍然站在第一線上。1972年,她以身試藥,沒有任何的猶豫,她好像看到了年少時那個生病的自己,心中再也無法忍受仍然站在人類頭上嘲諷的瘧疾。偉大,在她果敢獻身的那一刻,產生了自身的意義。好像不是偉大兩個字賦予了她這一行爲意義,而是她的這一行爲讓偉大這兩個字,有了意義。她能贏嗎?這可是困擾了整個世界上千年的病症啊!事實證明,她贏了,贏了個徹底。她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她因此拯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她就是人間“天使”!這則消息,讓我們的視線回到了那些真正爲人類進步而付出的人身上,不再拘泥於“流量明星”,也許生命更重要的,不只是熱度,還有“脊樑”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