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用好橋下空間,爲城市發展賦能添彩
楊維立
橋下空間曾是被遺忘的城市“灰色”空間,但在城市空間資源愈發稀缺的今天,如何讓存量橋下空間轉變爲可供公共服務提質優化的增量空間,日漸引起關注。
今年北京兩會期間,來自民建界別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關注的話題是如何讓橋下空間轉變爲“公共活力空間”。安庭委員建議,橋下空間應致力於多功能設計與開發,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引入藝術裝置、展覽空間,實現休閒、文化、綠化、商業等功能,鼓勵社區公衆積極參與,確保利用與需求對接。
近年來,北京印發《橋下空間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及配套文件《北京市橋下空間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市橋下空間建設和使用技術導則(試行)》等,持續開展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工作。2024年,北京先行開展交通、保障、景觀等類別的橋下空間示範工程,涉及16座橋系,並結合日常運維,對33座橋系的橋下空間開展平整地面、拆除護欄、補齊安防設施等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與此同時,不少活化利用橋下空間的優秀案例也涌現出來,一個個“小而美”的場景,受到了市民的喜愛和點贊。比如,西城區天寧寺橋下被改造成兼具運動場與兒童樂園功能的休閒場地,場地被劃分爲兒童遊樂區、綜合運動區和配套服務區,爲市民生活增添了多彩空間。又如,順義區俸伯橋下利用多級大臺階設置木坐凳,新增健身器材,繪製了“小海洋館”“小動物”等3D彩繪圖案,成爲市民休閒、打卡的新去處。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全市高速、環線、軌道、管架橋樑有2萬多座,主要環路橋下可用空間近40萬平方米。在加快推進橋下空間整治提升步伐的同時,如何增強利用質效,提高羣衆滿意度,成爲城市建設新常態下的一項重要課題。
在既往的實踐中,橋下空間往往變身爲“綠心”、停車場、健身場所等有限幾項,這些當然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不應僅限於此。安庭委員的上述建議,爲進一步拓展橋下空間利用路徑提供了有益思路。概言之,橋下空間整治提升,不僅要變亂爲治,還需向美而行,拓展更多功能,使其“金邊銀角”的成色更足。
每座橋的歷史和文化積澱不同,橋下空間、周邊人羣狀況各異,這就要求橋下空間整治提升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地制宜、因橋施策,在彰顯特色上下功夫,深挖橋下空間潛能,推動橋下空間集約利用。
推進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工作,不僅需要城市管理者、建設者做出不懈努力,還需堅持以人爲本,用好羣衆路線這個法寶。應積極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問計問需問效,主動聽取居民羣體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吸納民意、彙集民智,集思廣益、羣策羣力,尋求最佳設計方案,確保橋下空間利用與需求對接,發揮最大效益。
正所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橋下空間整治,不僅要整得好,更要治得好,爲此必須在“常”“長”二字上下功夫。一方面,應完善橋下空間管理規定,健全橋下空間設施養護、管理、監管制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應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充分發揮志願者、熱心市民的積極作用,合力維護橋下空間的安全與秩序。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有關部門單位應堅持“幹字當頭”,持續創造性開展工作,紮實推進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凝心聚力打造“金邊銀角”,不斷爲城市發展賦能添彩,讓市民生活更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