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那個鬆弛感超強的媽媽,悄悄把女兒送進了斯坦福

被名校錄取,是無數小夥伴爲之奮鬥的目標,一封offer背後凝聚了太多的努力與付出,從“大戰”託福雅思SAT到頭腦風暴文書,一刻也不敢鬆懈,每當看到拿到名校offer的學霸,羨慕之餘也很好奇他們是如何被頂尖大學青睞的,今天一起來看看這個被斯坦福錄取的女孩,她有着怎樣的成長故事吧~‍‍‍‍‍‍‍‍‍‍‍‍‍‍‍

From 穀雨星球

微信號:guyujihua2021

常有家長問我,你每年都要聊那麼多名校牛娃,這些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蔡崇達在《命運》裡寫道,樹意識不到它的根,樹枝和樹葉歡快地迎向天空,但樹的成長、伸展其實來自於它的根,泥土中的力量引領着我們向上。

而在千姿百態的家庭背後,常被忽視的「根」就是穿針引線般的相似之處。

隨着我聊過的家庭越來越多,這個「根」也越來越具體:

一個情緒穩定、不把自己人生壓在孩子身上的媽媽,纔是在有限選擇裡支撐孩子前行的隱秘力量。

■Lina一家人。

是不是有點雞湯?但聽完我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或許你就明白了。

這一期#100箇中產媽媽的故事 主人公「斯坦福媽媽」Lina的講述裡,沒有戲劇性的爬藤故事,沒有大衆追捧的名校公式。她說,她只是做到了一個媽媽該做的六字箴言——鼓勵、陪伴、尊重。

Lina最常說的一個詞是「堅持」。

就像學英文這件事,從最簡單的you and me開始,她陪着孩子堅持好幾年,每天10個,每年就是3650個,而託福單詞才8000個,在一點一滴裡實現巨大的進步。

「我給孩子做過一張打卡單詞表,好幾百家長問我要過,但是至今爲止,我幾乎沒聽到誰跟我說堅持背完了的。

很多時候家長瞎擔心,乾着急,只要把時間線拉長一點,把擔憂轉換成小小行動,做好關鍵,焦慮就可以迎刃而解。」

成爲女兒的夥伴

自從女兒去年拿到斯坦福錄取後,我身上就有了一個標籤「斯坦福媽媽」。

我自然爲孩子取得的成就自豪。但另一方面,比起將孩子的名校標籤成爲自己的光環,我總覺得這是孩子的人生。

在她成爲旁人眼中的驕傲之前和之後,她都是我最愛的女兒。我更願意意稱自己是女兒的夥伴。

當然自然很多家長來問我,你是怎麼做的規劃?我並不是一個所謂以終爲始的家長,我有一個非常樸素的想法:若是一早將名校期待壓在什麼還不懂的孩子身上,這對她並不公平。

我們是十年級暑假才決定申請美國,在加拿大公校讀書的女兒SAT首考就考了1570,她準備好了,那要不試一試衝刺美國大學吧?

這樣的思想從我年輕的時候就有了,我並不是一個會爲了孩子無條件犧牲自己的媽媽,我多年前去了加拿大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

我也見到了很多陪讀媽媽,爲了孩子而出國,有人來諮詢我,我就一直說,千萬不要把孩子當作家庭做決策的最重要因素。

■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一個從小優秀讀了伯克利進了名企最終選擇辭職卻被媽媽說丟臉的女兒心聲。

當時,因爲個人規劃,我去了加拿大,剛開始兩年,我一人在溫哥華,讀了當地翻譯的文憑,做過翻譯,後來成爲一名英語老師。

女兒在國內讀書,我的設想是,等她到國內五年級學好中文後,再來國外學英語。

她從二年級時開始學英語,頻次不高,每週一到兩節,當時每週我和女兒視頻,發現效果並不如預期。到她三年級的時候,在一次語文課作業上,用的形容詞不在規定範圍內,答案就被判錯了。

直覺告訴我,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

於是,女兒就比預期提起那了兩年過來,但是換個環境,真的就會好嗎?這或許是所有像我一樣奔赴他國家長的誤解。

在任何國家,任何城市,任何學校,都有好學生。

學校是重要的,但是背後站着的家長更重要,如果寄希望於外部力量,可能就跟打地鼠一樣,出國後曾經的問題並沒有消失,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

英語零基礎,她一開始上的加拿大公校,卻陷入了另一個極端:

國內教育是從難到易:從孩子小時候就密集式輸入知識性內容,課業多、難度高、作業做很晚,很多孩子的能量就被榨乾了。等到大學弦鬆了下來,很多人孩子會陷入了迷茫。

加拿大則相反:小學到初中躺平,8點上課、3點放學,公校沒啥作業,私校到五六年級纔有作業。一到高中,課程難度急速往上走,每一個年級就是一個大跳躍。到大學又往上跳幾級,本科是最艱難的時候。

我知道擺在我面前的最爲關鍵的事,就是利用好課外時間,陪着孩子她邁過英語的難關,建立她的自信。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她要慢慢掌握自己的方向盤。

■女兒剛到國外時

一個10個單詞

卻很少有人能堅持

於是,我綜合參考了孩子的書本和市面上的單詞表格,給女兒做了一張英文3000常用詞彙表。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每天放學後,她首要任務是背10個單詞,一開始就是最簡單的you and me,週日檢查前六天背誦的60個單詞,從不間斷。就連過春節的時候,這件「小事」也得堅持。

前兩週,女兒覺得很輕鬆。

但等到第八週累積到500個單詞,她的正確率開始下降,也開始想放棄了。

這個時候,我這個媽媽要做的就是陪着她,遇到難題怎麼解決,比如怎麼有方法地把不熟的找出來重點複習。

在這樣一次次的進步中,這一年裡,她背完了3000個單詞。

■心理學中的「小步行動」理論(SmallSteps)。

而且在一開始的幾次難關過了後,從10個單詞背誦法裡,女兒嚐到了甜頭,在學校也得到了大量的正反饋,背單詞成爲甘之如飴的習慣。

她自己控制進度,開始學會自主學習,基本不用督促,甚至還能來激勵我。後來,她用同樣的方法學了法語與日語。

這樣的習慣一直堅持了八年,直到10年級暑假考SAT,她已經背到了第6本20000個英語單詞,就不再繼續了。

聽過我的故事後,很多家長都問我要了這一年的3000詞彙表,但是直到現在,我從沒聽過任何一個人告訴我背完了。

最大的阻礙不是孩子,而是家長。一些家長希望暑假搞定3000個單詞,結果一個月就忘掉一半;一些家長看孩子背單詞很焦慮,就暫停一天、明天再背,結果不了了之。

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就是孩子無法堅持,但是試問下,我們自己堅持了嗎?成年人都做不到的時候,爲什麼要求小孩做到呢?

■和女兒一起學習

在我女兒背單詞的時候,我也會一直在旁邊學習,讀書,跳出我的舒適區,讓她看到媽媽也在努力,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價值。

女兒剛來加拿大的時候有一次跑步比賽,放學後所有學生繞着操場跑,20分鐘內跑多少圈就能得到多少冰棒。女兒第一天累得夠嗆,不怕,我們一起跑。

健康第一、學業第二、其他靠後,一直是我們全家的理念。

漸漸地,三週後,她就跑到前幾名,特別有成就感,直到現在,跑步還是全家熱愛的運動,我們對田徑比賽也開始如數家珍。

此外,健康除了充足的體力,還要有獨立生活能力。雖然女兒高中階段IB學業很忙,但是從小她該做的家務必須要做的,包括有時會獨自一人在溫哥華生活,自己買菜、做飯、打掃花園,一切操持地很有條理。

當我們發自內心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而不是一個「成績工具」時,纔是教育長期主義的內核。

■女兒在跑步

進入斯坦福後

人生也沒有一帆風順

在諸多童話故事裡,進入名校,自此就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事實卻是,挑戰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少。

開學過海關的時候,邊檢人員問她:你去美國哪個大學讀書?當說出那個名字,她說感覺好不真實,真的要去那個牛人輩出的斯坦福了嗎?

在這之前,她經歷了一次被藤校全拒的慘痛經歷。

在斯坦福發榜前一天是藤校Ivy Day,她每打開一次郵箱,跳入眼簾的都是同樣一封冷冰冰的拒信。我和爸爸已經默認了藤校夢碎的事實,斯坦福的錄取難度更大,開始討論接下來要怎麼辦。

沒想到,卻在第二天「審判日」收到了斯坦福的「恭喜」,彷彿她一路乾涸的沙漠走到了綠洲,最後開出了個大獎。

所以,這也是我覺得「斯坦福媽媽」這個稱呼玄之又玄的原因,也跟這個有關——

在很多人的眼中,跟清華北大錄取一樣,只要你能拿到斯坦福錄取,就能拿到同級別大學錄取,可以分享諸多養娃的成功經驗。

但事實上,斯坦福是唯一也是最後的錄取,TOP20錄取是玄學、沒有標準答案,又何來標準規劃一說?

■斯坦福校園

而在這樣的心態下,她陷入了「冒牌綜合症」,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後來大一開始找實習,她學業和求職兩頭兼顧,忙得不可開交,有幾次視頻通話的時候,話裡都帶着哭腔。

她很糾結,如果把時間都投入在找offer上,就沒有時間寫論文,學校GPA就不能保證,怎麼辦呢?她發現,「很多提前拿到很好offer的人,每天只睡4-5個小時。」

但這並不符合我們從小教她的理念。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她想通了:我們不必和大一就拿到offer的同學比,在健康和工作之間,她最終選擇了前者,而且大一沒有offer,可以大二再拿,每個階段都有優先級。

這個時候,我才覺得我們種子她心中的種子發了芽,真的不用擔心了。

而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相比我教給她的,她給我的影響也很大,這是一段開心的冒險。

她每每從書裡看到好玩的,都會和我分享,我也把自己看過的故事分享給她。到了初高中,我們一起分析和討論故事的情節和漏洞、比較同一題材不同作家的作品。

她愛上動漫後,我也試着去接納這一體裁,發現我之前的誤解有多深,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而這些點點滴滴都組成了現在的她。

就以功利的角度來說,進入斯坦福後,她找招生官拿到了當年的履歷打分表,想看看爲什麼是自己能被錄取。

她發現,最重要的因素竟然是補充文書。「我寫得從來沒有如此暢快過,感覺就是對了」。一開始想走常規文書路線,最後用了奇幻風格的一版,也是自己最得心應手也是最舒服的一版。

她在斯坦福讀的專業是英語文學和寫作,回想剛來到加拿大時的英語零基礎,這就是「堅持」的意義。

對我來說,升學不是孩子的終極目標,在升學前,她要成爲一個完善的人。

哪怕進入斯坦福,人生也從不會一帆風順,父母教會孩子的是如何用獨立的個體去面對人生的挑戰。

而要做到這一點,也從沒有捷徑,絕非只有經濟付出,爲孩子找到最好的機構、最好的資源就可以解決。

我每天都要問自己的,就是很樸素,看似很容易,卻總是被外部壓力帶偏的那幾字——

鼓勵、陪伴和尊重。

■小時候女兒的背影。

本文來自: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