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晏:41歲,我找到了比演戲更重要的事

作者 |詹世博編輯 |陸一鳴題圖| 《潛行》

見到彭于晏的那個早上,廣州突然降溫。出現在採訪間時,彭于晏只穿了兩件T恤,整個人微微發抖。

工作人員小聲關切地問:“你是在緊張嗎?”彭于晏被逗笑了,“緊張採訪嗎?不會啊。”

也只有在這種時候你纔會意識到,這個始終無法“擺脫”少年感的男演員,其實已經擁有21年的戲齡,是一個妥妥的演藝圈“老人”。

在採訪中他分外健談,但也時常跑題。同一個問題裡,就讓我嘗試着把話題往回拉了三次。

採訪的時間並不充裕,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聊透,但自始至終,你都能感受到彭于晏溢出的真誠。

41歲的彭于晏,有堅守,也有轉變。伴着《潛行》的上線,我們與這位活成形容詞的中年男藝人聊了聊。

帶着《潛行》前行

小時候,每次學校有警察去開講座都能讓彭于晏興奮很久。他想當警察,玩具幾乎都是槍,哪怕家裡沒人,他也會對着空氣練習掃射。

長大之後,他演了《寒戰》裡的腹黑警察、《湄公河行動》裡的緝毒臥底警察,到如今,他又成了《潛行》裡的方興。“新角色最大的區別就是升職了”,彭于晏自我調侃。

警察演久了,彭于晏有時候會突然產生幻覺,好像自己也是一個警察,“變得更正能量了”。看槍擊案新聞時,他會第一時間留意到罪犯拿槍的姿勢不對。

彭于晏在片中飾演方興,一個一直想抓劉德華卻屢次失守的警察。(圖/《潛行》)

成爲《潛行》裡的方興,似乎就是註定好的事情。方興原本叫Eason,導演特意改爲Eddie——彭于晏英文名,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入戲變成了一件更容易的事。有一場在警察局吵架的戲,劉德華跟任達華在戲裡動起手時,彭于晏出於本能開始拉架,“兩位影帝可別打起來啊”,導演保留了彭于晏的即興發揮。

電影裡還有一場在天台的戲,把彭于晏一下子拉回了20年前。那個時候他剛剛出道,《無間道》正好上映,劉德華飾演的臥底警察成了香港警匪片的經典形象之一,那時的彭于晏從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扮演一位能抓到劉德華的警察。

劉德華對彭于晏說,你是有很多種可能性的,要不要試着來當導演啊?彭于晏有點意外,隨即打趣迴應:“你演戲這麼多年都沒有當導演,還讓我當?我頂多當個武術指導。”

在社交媒體上給粉絲選髮色,我們在採訪時問彭于晏爲什麼回覆,他反問“爲什麼不能回覆”。(圖/小紅書@王往)

相較於社交媒體上的活絡,彭于晏在演藝圈的業務範疇卻顯得比較保守。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依舊不上綜藝,表面上,他說自己“可能不好笑,沒有人找我”,但當你質疑他只是在牴觸綜藝時,他又會告訴你“我只是更喜歡深入地去學一項技能”。

某種程度上,彭于晏是體驗派演員。而表演就是他了解世界和自己的工具,他幾乎不會爲自己的下一個角色類型設限,且要求自己在每一次出演時都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

“有時希望多拍幾條,越多越過癮”,10 條、 20 條,甚至 30 條,他會盡可能讓每一條都榨出新的東西。

爲什麼會有戲癮?彭于晏很少思考其中的緣由,大多時候都會回答“就是覺得好玩”,又或者那只是一種自我表達,畢竟諸多演員爲此着迷。但在這次採訪中,他告訴我們,真正讓他興奮的,是能在這個過程中瞭解別人的生活。

爲了滿足好奇心而產出的呈現,讓他有時候也不確定那在多大程度上能匹配到角色本身。“所以,我幾乎不看我自己拍過的電影。”

在戲外,彭于晏對生活同樣抱有極高的探索欲。他希望每天都能接觸到不一樣的人,喜歡重新開始的感覺。以前熱衷於做計劃的彭于晏,到了不惑之年也開始變得隨性,“以前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安排,其實從來都不是。”

體驗派學者

不接戲的時候,彭于晏每天都會早起遛狗。他養了三條狗,每天準備完狗飯,再給自己和家人做飯。衝咖啡、鍛鍊、騎車、爬山、露營、跑步,這些總能填滿他的一天。

表演生涯最長的一次休息,長達一年之久,但彭于晏從未真正閒下來,“一直都有在學東西。”

彭于晏的三條狗子。(圖/ Instagram)

鋼琴、書法、衝浪,彭于晏希望把這些技能都撿回來,“你焦慮就是因爲你沒有學東西。”

這似乎早已通過他的演藝履歷證明:因爲《激戰》學會了拳擊、因爲《我在墾丁天氣晴》學會了衝浪、因爲《翻滾吧!阿信》學會了體操、因爲《聽說》學會了手語、因爲《湄公河行動》學會了射擊等。

不出意外地,“學東西”也成了我們此次採訪的高頻詞。

就比如,當我們試着詢問彭于晏對於演了21年戲這件事的感受時,他隨即蹦出幾個形容詞“太難了、太有意思了、太好玩了”,末尾又補充道“永遠都要學習”。

彭于晏的“學習模式”一直保持開啓,哪怕是在他本人最擅長的動作戲裡。《潛行》中,彭于晏自認是最年輕的那個,所以主動攬下了動作戲。但連拍了10天之後,彭于晏才發現“我還是高估自己了,沒有一個技能是不需要持續學習的”。

彭于晏嘗試練鋼琴。(圖/ Instagram)

無數次,彭于晏的生日都是在片場度過,去年也不例外。蛋糕是劉德華準備的,彭于晏有些意外,“偶像居然記得我生日”。

“不過生日的話,39歲和40歲都一樣。”在彭于晏眼中,讓你增加1歲的,其實是儀式本身,只要自己不在意,年齡的增長就不足以造成侷限。

不惑之年,彭于晏並沒有感受到年齡焦慮。“切完蛋糕,還沒吃到嘴裡就被叫去拍另一場戲了,哪來的時間焦慮呢?”

偶爾冒出的緊張,也只出現在拍戲之前。“恐懼與焦慮源於不夠了解,你會假設一堆可能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然後你就會焦慮。”

“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彭于晏挑了一下眉毛,笑着問我們。

彭于晏的書法。不過他在劇組看見劉德華寫的字之後,就覺得“這個東西我也就只能在家練練了,不能拿出來顯擺”。(圖/ Instagram)

通常情況下,他在拍戲前都會花兩三個月準備。“不是因爲有人規定,而是因爲我覺得自己還不夠像那個角色,我不想演一個誰都能演好的角色。”

這也不難解釋彭于晏在此前的採訪中,爲什麼時常會流露出與其經歷完全不相符的自我質疑:“每接到一個新角色,我都會懷疑自己能不能演好”。兩年過去了,彭于晏沒有改變,“我做不好的,我才更想去做。”

生活中亦是如此。每一次挑戰陌生的事物,彭于晏當然也會發怵。“但是這個害怕其實是我自己想象的,做完之後你就會知道,那些困難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扮演每一個彭于晏

早年間,彭于晏的採訪中,最常說的詞是“應該”:既然做演員,就應該做足準備;既然接了這部戲,就應該成爲那個角色。

但在這次採訪中,曾經的那些“應該”似乎正在被慢慢瓦解。比如,以前覺得100%要做到的事情,現在可以允許自己休息一下,或者換一條路再試試;以前覺得工作是最重要的,疫情之後,家人和健康的優先級變得更高。

不惑之年的彭于晏似乎越來越意識到,人生和演戲一樣,無法預設,也不可控。

彭于晏與林家棟的電梯對戲,堪稱影片的經典片段之一。(圖/《潛行》)

不同於《翻滾吧!阿信》和《邪不壓正》,在《潛行》中,彭于晏的文戲佔比很高。有網友玩笑評論:這部片子算是把彭于晏的肌肉浪費了。

我們好奇,對於彭于晏而言,“靠着肌肉說話”會不會是一個一直想要擺脫的標籤。但彭于晏對此並不牴觸,在他眼中,網友的留言可愛且有趣,“我很難每一個都去看,但我尊重他們看完電影后對於每個角色的想法。”

在彭于晏看來,通過“肌肉”這個標籤認識他的觀衆,或許並不是真的瞭解他。“我的作品他們或許看得很少,也不知道我其實是多變的。”

彭于晏小時候的願望實現了一半:成爲一個拿着槍演警察的演員。(圖/《潛行》)

彭于晏喜歡改變狀態和體型去適應角色。“大家對我有什麼樣的期待,我就會去演什麼樣的彭于晏。”

彭于晏認爲表演是生活的一部分,表演是每一個人都會的,我們其實每時每刻都在表演,當下的你是什麼身份,你就要用相應的方式去表演。

隨即,他引申道,電影就是一種催眠,人生就是電影,人人也都在參與這部電影。“就像我們現在的訪談,我也在扮演一個接受採訪的彭于晏。如果今天我們不是在這個環境下遇到,我們就不可能是這樣的聊天方式。我們現在已經在表演了。”

校對:楊潮,運營:嘻嘻,排版:樑檸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