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高雄車站百年物語特展 日本鐵道博物館館長備受感動
高雄車站百年物語特展 日本鐵道博物館館長看展備受感動
火車站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他承載了一個城市的精神表徵與歷史的故事,展現了城市認同的價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高雄車站爲軸,車站周邊建設變化、族羣遷徙、歷史事件與城市發展爲緯,於哈瑪星臺灣鐵道館推出「驛動.城啓-高雄車站百年物語」特展,透過實體文物,回顧臺灣從日治時期迄今的鐵道故事。
高雄車站也是二二八事件中高雄最早發生流血事件的地點。(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李旭騏說明,高雄車站過去曾有中山地下道、中博臨時高架橋連接前後站,延伸的補習街、電子街、皮靴街,是高雄市民這幾十年以來的生活回憶。並感謝文化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支持,特展得以順利展出。
高雄唯二的帝冠式建築高史博和高雄車站都承載高雄城市情感與歷史記憶,第三代高雄車站站體經過文史團體、地方政府、工程單位協力促成2次遷移的工程壯舉,創下全臺最大文物(2,500噸)搬遷紀錄,也是全臺唯一遷移又復位的站體,站體的保留呈現臺灣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態度。
大場喜幸館長體驗北號誌樓轉轍器。(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受文化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邀請來臺的日本鐵道博物館(大宮)的館長大場喜幸、副館長荒木文宏及學藝部主任五十嵐健一,先赴「2023鐵道文化交流論壇」揭開臺日鐵道博物館交流序幕,6日特地南下高雄參觀深具歷史意義的舊打狗驛故事館、北號誌樓以及綜覽具代表性的哈瑪星臺灣鐵道館,並搶先參觀「驛動.城啓-高雄車站百年物語」特展。大場館長表示,鐵道館的模型展很好呈現臺灣景點與產業發展,讓他深受感動與啓發。高史博曾與鐵道博物館(大宮)合作在鐵道館推出「跨海的鐵道技術-日本大宮鐵道博物館交流展」與策辦論壇或講座,雙方往來密切,期盼未來再續合作緣分。
大場喜幸館長(前排左二)、荒木文宏副館長(右一)參觀模型展。(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高雄車站經歷五代變遷,每個時期稱呼與功能也不同,展覽主題圍繞在高雄車站的嬗變與周邊變化。1900年代依港而生的第一代「臨時打狗停車場」及第二代車站「打狗驛」(後更名「高雄港驛」),主要目的是貨物運輸。作爲當時縱貫鐵道最南端出發點,開啓鐵路連接海港運輸的藍圖,港務蓬勃發展也帶動城市的繁榮。
隨着都市往東發展,1941年啓用的第三代車站「高雄新驛」是縱貫線上唯一的帝冠式建築,也是是日治時期最後一個完工的大型車站,展現當時高雄作爲南進基地的雄偉氣勢,併爲高雄車站的永久位置定錨。影響第四代「高雄臨時車站」與第五代「新高雄車站」的誕生,且以此爲中心形成高雄城市的中軸線,成爲旅客進出城市的新地標、新記憶。
現場展出的中山地下道匾額。(高史博提供(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哈瑪星臺灣鐵道館於2016年開館,一樓以哈瑪星在地歷史爲核心,以變形蟲式模型展臺,HO規動靜態模型呈現臺灣百年鐵道歷史與生活,二樓特展區經常規劃不同展覽,或是與各國鐵道博物館合作推出期間限定特展,再加上人氣哈瑪星駁二線小火車,是鐵道迷們熱門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