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五一檔,港片成了最大贏家
在一個堪稱"乏味"的五一檔中,"港味十足"的《九龍城寨之圍城》成了最大亮點。
據瞭解,《九龍城寨之圍城》在五一檔期間,不但獲得了2.55億元的票房,位列票房前三;還獲得了豆瓣7.5分、貓眼9.4分、淘票票9.5分,成爲"近五年港產動作電影最高分"。
近些年內地電影票房記錄不斷飆升,從《流浪地球》的46.8億,到《長津湖》的57.7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已經超越北美成爲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
在一連串的票房記錄中,有着輝煌歷史的港片卻一直缺席,目前票房成績最好的一部,還是在2021年上映的《怒火·重案》13.29億。
不但港片的地位極速下跌,就連在香港本土,好萊塢製作大行其道,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也不愛看港片。
賺熱錢的快餐電影
關於"港片沒落"的話題,能寫半部電影史。
曾幾何時,整個東南亞都沉浸在老港片的黃金時代裡,從《英雄本色》到《無間道》,至今都是韓國電影的模仿對象。
現如今,在香港電影院裡,好萊塢大片霸佔了絕大部分銀幕。
香港電影的衰落,一方面是大環境的衰退,另一方面是香港電影人的作繭自縛,長時間止步不前,最終導致全面崩盤。
從大方面來說,1997年,香港被亞洲金融危機衝擊。
在這個大環境下,香港電影公司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預算不斷降低。導致徐克、周潤發爲首的一批香港知名電影人闖蕩好萊塢,但當他們離開中國電影的土壤,就失去了依憑,東方敘事顯然在美國不夠吃香。
《英雄本色》周潤發
除了大環境之外,香港電影有個極爲惡劣的"頑疾",就是喜歡撈偏門、賺快錢熱錢。
因爲市場太過火爆,在熱錢的誘惑下,香港電影陷入"七日鮮"的瘋狂階段,多數電影可以一個月內完工,當紅的明星一天要趕幾個片場。
甚至知名警匪黑幫片《槍火》,導演杜琪峰僅用了20天左右,就完成了電影製作與拍攝週期。
如此快餐式的電影製作,以至於在香港娛樂圈,明星們拿的片酬既不是按照月薪週薪計算,也不是按照整部電影來結算,而是按照小時計算時薪。
但是,快餐電影就意味着完全按照套路化拍攝,導致大批港片在劇情、運景、布機、調度等方面高度雷同,電影高潮戲份不是槍戰就是追車,男主角不是忙着掃黑,就是忙着打槍,偶爾還要抽時間去拆彈。
甚至一些"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電影,除了男女主角不同,其它的故事情節和電影內核完全"套娃",幾乎一模一樣。
港片一直重複着"緝毒-警匪-槍戰-追車-黑幫"題材,內容過於單一,走到了類型化的瓶頸期,根本不是好萊塢的對手。
現如今,香港電影市場已經完全被好萊塢霸佔,香港影史票房前20只有《明日戰記》和《毒舌律師》兩部港片,好萊塢大片佔了18部。
青黃不接的香港電影
除了高度相似的電影拍攝之外,抄襲和模仿也成了老港片的主流。
在周潤發的《賭神》火了之後,立馬跟風了一大批關於"賭博"和"千術"的類型片,什麼《賭聖》《賭俠》《千神》《雀神》《雀聖》緊隨其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整個香港電影院都是清一色穿西裝打領帶的男主角,一臉酷相的耍帥玩牌。
成龍曾公開表示,一個電影題材吃香,馬上100個同類型的電影就被安排上了。
毫無疑問,抄襲和模仿很容易毀掉導演的天賦,將其帶入套路化的泥潭,再無半分靈氣可言。
在港片的黃金時代,流水線式標準化製作快餐電影,還能被譽爲是老港片的高舉快打。等到港片沒落之後,這種快餐港片,就成了"粗製濫造""內容單一""形式拼接"。
《無間道》梁朝偉 劉德華
在"港片已死"的時代,唯一的亮點就只剩下2002年的《無間道》。
上線僅僅兩週時間,票房就突破3000萬港幣。最終《無間道》以5505萬港幣的票房成績成爲2002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這是港片最後的"迴光返照",給香港電影爭取了喘息的機會,也培養出一批新人,如陳冠希和余文樂。只是可惜,一個退出娛樂圈,一個比起電影更愛時尚圈。
陳冠希和余文樂的"消失",背後是香港電影嚴重的演員斷代現狀。
近年來,香港電影的主演,演來演去都是那幾個人,梁家輝、劉青雲、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來來回回總是那幾個老戲骨在坐鎮。
就連吳鎮宇都忍不住調侃:"香港電影豈止是青黃不接,簡直是隻有老一輩,沒有新一代。"
不止是市面上沒有扛票房的男演員,就連"中國三大獎"之一的香港金像獎,也成了"養老院"專屬。
1990年,香港金像獎影帝周潤發、影后張曼玉的平均年齡爲30歲;
1995年,香港金像獎影帝梁朝偉、影后袁詠儀的平均年齡爲28歲;
到了2023年,香港金像獎影帝劉青雲59歲,影后鄭秀文50歲,最佳導演韋家輝61歲,最佳影片獲得者張婉婷73歲,最佳男配許冠文80歲。
香港金像獎非常符合香港電影的現狀,突出一個老邁與懷舊。
失敗的自救之路
香港電影並不是沒想過自救,相反,它一直在積極嘗試着自救。
在2003年,香港和內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鼓勵內地香港電影公司聯手,港導港星北上。
這種合作模式,又被稱呼爲"合拍片"。歸根究底就是內地公司出錢,香港公司出人。
合拍片模式對於香港電影有極大的利好,讓它們可以憑藉幾十年積累下來的人氣和經驗,佔據項目主導地位。
畢竟在2003年,四大天王的名氣遠超內地的演員們。哪怕是同爲戛納影帝的梁朝偉和葛優,他倆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相差雲泥。
合拍片確實給香港電影注入了生機,香港電影人因此將內地市場視爲救命稻草,開始了大規模"北上合拍"的潮流。此後,內地成爲香港電影人最注重的市場,如今批評合拍片的杜琪峰等人當年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剛開始,合拍片是用香港男一號+香港女一號,再配上內地男二號+內地女一號。基本上是港圈從男女主角到導演,包攬了劇組內所有重大角色。
就算是華誼兄弟和馮小剛主控的《天下無賊》,用的也是劉德華+劉若英,內地演員葛優和王寶強只能做配角。
《天下無賊》劉德華 劉若英
可以說,在合拍片模式上,內地方面已經非常照顧香港電影。而香港電影拿着"天胡開局",卻又一次沉迷在舊的模式下不斷循環,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束手束腳,就連"港味"也流失殆盡。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合拍片逐漸因爲劇情不倫不類、港味嚴重缺失等問題飽受詬病。例如,吳宇森的《赤壁》就是合拍片的典型代表,票房雖然還算不錯,但口碑卻十分糟糕,在香港更是無人問津。
時代的車輪並不會因爲輝煌的歷史,而停止轉動。
就在香港電影人還在糾結"純味港片"之時,中國已經與韓國、印度、新加坡、比利時、法國等20個政府間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且數量還在進一步拓展中(2018年數據)。
在內地市場的刺激下,好萊塢也在嘗試用中國元素試水合拍,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都瞄準了中國電影市場,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同時,中國電影公司紛紛與海外電影公司達成片單戰略合作,中方電影公司更加具有話語權,中國演員的存在不僅僅是"打醬油";在題材上,魔幻、戰爭、愛情等多種新鮮題材不斷涌現。
一場大夢三十年,一直沉迷在"港片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不但沒搭上中國電影的順風車,反而逐漸掉隊,逐漸淪爲"小衆電影"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