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會導致肝腎中毒 中山大與長庚研究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攜手高雄長庚醫院研究發現,在高雄冬季空品不佳下呼吸5周所吸入的PM2.5濃度,就足以導致肝臟、腎臟的毒性,2篇研究成果雙雙登上國際頂尖期刊。(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最新科學證據指出,空污可能導致肝、腎中毒!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袁中新攜手高雄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鄭富仁,採集高雄臨海工業區細懸浮微粒PM2.5進行小鼠實驗,發現在高雄冬季空品不佳下呼吸5周所吸入的PM2.5濃度,就足以導致肝臟、腎臟的毒性,2篇研究成果雙雙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PM2.5已被許多研究證實對肺部和心臟造成危害,研究團隊爲了採集PM2.5,在臨海工業區放置4臺PM2.5採樣器,連續運作1個月才採集足量。接着,分析出PM2.5「水溶性萃取物」中含鈦、釩、鎳、鉛及硫酸鹽、硝酸鹽等重金屬及離子成份,而「微粒成分」含有有機碳、元素碳、重金屬和其他有機化合物。
研究團隊再把水溶性萃取物和殘留微粒,分別經由氣管灌注到5組實驗小鼠肺部麻醉暴露10次,觀測PM2.5對肝臟、腎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不管是水溶性萃取物或殘留微粒,均會導致肝功能指數上升與早期腎臟病變。
鄭富仁表示,肝與腎都是處理外來毒素的器官,微粒會使小鼠肝臟白血球浸潤、發炎反應增加,而水溶性萃取物則會導致肝臟不正常增生反應,兩者機轉不同,證實PM2.5是一個複合化合物,不同成分造成不同的健康危害,但均會導致肝毒性。腎臟方面,無論水溶性萃取物或微粒,都會出現發炎增生反應和早期腎臟病變,推測PM2.5會造成腎臟調控失能,血壓上升,進而影響心血管收縮,可作爲未來醫學應用的參考依據。
袁中新強調,研究中所採用的暴露劑量,和正常小鼠在高雄冬天所吸入的PM2.5量(44微克)差不多,就已能觀察到肝、腎毒性的病變。
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袁中新表示,中山大和高長的研究結果對未來環境工程與醫學方面亦提供很好的基礎研究模式,雙方今年也順利獲得國科會研究計劃經費的補助,持續進行PM2.5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