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全國流行的“的確良”,爲何突然消失了?其實它換了名

對於現在的大多數朋友來說,看到“的確良”會感到很疑惑,甚至有可能還會認爲它是不連貫的錯誤詞語,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它可是非常火熱的,說不定問一下家中長輩,他們比你還明白。

那“的確良”到底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一件“衣服”,在那個穿搭還沒豐富多彩的時代,它的出現可謂是掀起了一陣熱潮,當時能夠穿上它的人,說是非常時髦也不爲過。

也許看到這裡會有人感到疑惑,爲什麼現在沒有它的消息呢?其實是它改了名。

那個“的確良”風靡的年代

在現如今的社會中,大家在穿着方面有着很多選擇,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盡情穿搭,但這樣的條件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來說,可是非常困難的。

當時的物質生活還較爲緊張,大家的生活用“緊巴巴”來形容也不爲過,相信在老一輩的記憶中,還存在“用票”的記憶。

在那時需要買東西,沒有錢是可以的,但沒有“票”是萬萬不行的,買糧食需要“糧票”,買布則是需要“布票”......

在布料方面,當時大多數人都是穿的棉布衣服,不僅樣式較爲單一,“質量”方面也不太行,起皺還不耐穿,但對於那時候的人們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選擇,破了就修,再破再修,不就是縫縫補補又三年嘛。

但沒想到“的確良”突然進到了大家的視野中,不僅樣式新,還非常耐穿,不會輕易就破,頓時就引起了大家的追捧。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時候,有這麼一批滌綸面料進入了中國市場,新奇的樣式以及較高的“顏值”,頓時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當時的人是這麼看待它的,“怎麼扯都不會壞,還可以反覆洗”,這對於上面講到的“縫縫補補又三年”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所以大家給了它們一個稱呼:“的確良”,大致意思就是,這樣的布料做成衣服後不起皺,還不容易扯壞,“的確十分良好”。

除了“的確良”這個名字,當時還出現了“的確涼”以及“的確靚”的稱呼,從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前者是面料順滑,夏天穿上十分輕盈,舒暢;後者則是指,這種布料做出來的衣服款式多樣,穿上之後,整個人靚麗不少。

在當時服裝款式較爲單調的年代,出現瞭如此一件新穎的東西,怎麼會不引起大家的喜愛呢?很多年輕人爲了能買到一件“的確良”的衣服,可以攢很久的錢,然後在各種重要場合穿上它。

比如當時的一些幹部家庭,他們會把“的確良”作爲一種身份的象徵;甚至如果當時送禮能夠送出一件“的確良”的衣服,就足以證明“送禮者”的家境十分殷實......

所以也就不意外爲什麼“的確良”會風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了。

讓“的確良”進入千家萬戶

在那個時代,大家都非常喜歡“的確良”,但它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嗎?並不一定,所以纔會出現上述講到的,要攢很久的錢才能買了一件“的確良”衣服的情況,那要怎麼辦呢?

爲了解決這樣的情況,我國在當時直接建造了四大化纖基地,成功實現了“的確良”國產化,讓更多家庭能夠買得起,用得起。

如此措施體現在當時生活中的具體情況就是:“的確良”遍佈全國各地。男青年們穿上它變得更加俊朗;女孩子更是融入了更多“碎花”以及“格子”元素,讓樣式變得多樣起來,生活也就更加多彩起來。

在當時的歲月中,“的確良”給人們留下了不一樣的色彩,讓大家“普通”的生活一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那爲什麼在之後會淡出大家的視野呢?

“的確良”退出衆人視野,更換名字

以上講到了諸多“的確良”的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大家更多是看到了它好的一面,難道它就真的是十全十美嗎?並不是,作爲化工面料,它的缺點也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棉布可能會不斷縫縫補補,但它很是吸汗,尤其對於當時需要勞作的人們來說是較好的選擇,可“的確良”在這方面就顯得沒有優勢了,因爲它不僅不吸汗,甚至還會緊貼皮膚,看着就十分尷尬。

“不吸汗”只是其中一點,它還有不透氣、易燃等缺點,雖然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較爲“新穎”的樣式,但時間一長,款式更加多樣的話,它是會被淘汰的。

在之後的發展中,棉花產量逐漸增多,各種生產工藝也逐漸進步,更多樣式新穎以及質量較高的布料也就進入了人們視野中,所以慢慢的,大家也就忘了當時受到衆人喜愛的“的確良”了,那它的結果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泯然衆人矣”了嗎?

“的確良”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這是真實的,但它並沒有完全退出大家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換了一個名稱活躍在市場中,只不過大家並未仔細關注罷了。

現在大家更多稱呼它爲“滌綸”,或者把它叫做“聚酯纖維”,而且爲了改掉之前的缺點,現在更多時候是採用的“棉花加滌綸”的方式,這樣既能克服之前的缺點,又能保證款式上的新穎,屬於“雙贏”的好方法。

其實從小處看,僅僅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件衣物逐漸淡出了大家視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刻上了時代的印記——顯示出了我國人民的生活品質在不斷上升的過程。

除了當初火熱的“的確良”,之後還有“大哥大”等,都曾享譽一時,可是現如今也沒有它們的身影,可是這樣能否定它們曾經的存在嗎?並不能。

物品的不斷變遷,其背後更多是折射出了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變化,也寓意着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