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與健康,關係有多大
美國西北部,一場名爲“炸彈氣旋”的風暴從年初刮到年尾,帶來強風、暴雪等極端天氣;
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摩洛哥頻現雷暴天氣,僅兩天的降水量就超過25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由此引發洪澇;
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2024年氣候狀況更新》介紹,2024年可能是地球有記錄以來的最熱一年。
只是“有點熱”嗎?可不止!
“氣候變化不光是溫度的增減,還會帶來與溫度相關的其他變化,進而引發各種極端天氣,此爲高影響天氣。”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說,高影響天氣還包括洪澇、局部大風、熱浪、寒潮等,這些會直接或間接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新聞回放
2024年,一場名爲“炸彈氣旋”的風暴,從年初刮到年尾,給美國西北部帶來強風、降溫、暴雪等極端天氣,當地居民廣受影響。
不僅冬季有暴風雪,高溫熱浪也成了夏天的“常客”。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2024年氣候狀況更新》介紹,2024年可能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全球變暖還使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加,導致降水量異常增多。如2024年9月以來,全球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連續遭遇強降雨,沙漠北部的摩洛哥更是頻現雷暴天氣,僅兩天的降水量就超過25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由此引發的洪澇災害,導致摩洛哥多地道路、房屋損毀。
摩洛哥的情況並非個例,去年夏天,全球多個地區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強降水。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科普工作室高級工程師蘇飛解釋,這是由於氣溫上升影響大氣環流,使低壓系統的移動路徑發生改變,熱帶輻合帶向北“走得”更多了,從而給一些地方帶來強降水天氣。
人們可能疑惑,沙漠變溼潤不好嗎?“從氣候角度看,不見得是個好事!”蘇飛解釋說,如果熱帶輻合帶繼續向北移動,一些原本雨水充沛的地方可能會變乾旱,原本乾旱的地方可能發生洪澇災害。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頻發、廣發、強發等趨勢,我們正面臨更冷、更熱、更澇等挑戰。
冷暖起伏,當心身體來“抗議”
“怎麼這麼冷,像在冷凍櫃裡走着……”
“都小寒了,也沒想象中那麼冷呀!”
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這個冬天到底冷不冷?
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受拉尼娜事件影響,今冬氣溫可能呈冷暖起伏的態勢,發生過程性強降溫的可能性較大。這不,去年11月就上演了一次急速切換——月初,我國大部分地區溫度較同期偏高,一些地方甚至高出10℃左右,但沒過多久,突如其來的一場寒潮,讓不少地方出現了“斷崖式”降溫。
“氣溫急劇下降時,寒冷空氣會直接刺激呼吸道,使呼吸道黏膜變得脆弱,人體免疫力也會下降,這就給病菌以可乘之機。”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主任醫師李燕明說,寒潮來後,很多人會頻繁出現咳嗽、流涕、發熱等症狀,這就是呼吸道在“抗議”了。
冬季流感病毒多發,但起起伏伏的氣溫,卻可能成爲病毒傳播的溫牀。研究表明,氣溫的驟降和波動會大大刺激流感病毒的活躍程度。而且,低溫環境下,人體抵抗力較低,兒童、老年人更容易感染病毒,並引發其他基礎性疾病。
“最近兒童呼吸道感染高發,病毒以流感病毒爲主。”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王荃提醒,醫院有專門給兒童用的抗流感病毒藥物,儘量在48小時以內用藥,有利於兒童康復。“流感是一個病毒,抗菌藥是沒有用的,不建議家長自行使用抗菌藥。”
“天一冷,來醫院就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會明顯增加,尤其老年人流感後,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等基礎性疾病。”北京協和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丁榮晶說,不少老年人有早起晨練的習慣,但在寒冷的冬天,這個習慣可以改一改。“不妨賴一會兒牀,再緩慢起身,10點以後溫度升高時出門運動,特別是發現氣溫驟降後,要及時添衣。”
忽冷忽熱的溫度,對人的腸胃也是不小的負擔。
“氣溫驟降會使寒邪更易侵入身體,導致腸胃氣血運行不暢。加之寒冷天氣,人們往往會食用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來禦寒,這也會導致脾胃功能減弱和消化能力下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龔燕冰建議,胃腸保護首先就是保暖,多關注天氣變化,必要時可用暖寶寶來溫暖腹部。“飲食上可選擇一些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如薑茶、粗細糧搭配的粥類,不僅能養護腸胃,還能提供足夠的熱量。”
如果天氣出現這些變化
多變的氣候,對過敏人羣來說更是一種“折磨”,因爲敏感體質更易伴隨天氣快速變化而發病。
“一出門就想打噴嚏,沒完沒了”“哮喘、咳嗽太讓人難受了”……去年入秋以來,蘭州不少市民在社交平臺上紛紛“吐槽”雷暴天氣帶來的不適。
“雷暴的發生就是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蘭州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伏晶介紹,副熱帶高壓較往年偏西北,蘭州正好位於副熱帶高壓外圍的暖溼氣流中,加之入秋後氣溫降低,冷暖碰撞下容易出現強對流天氣。
爲何雷暴天氣會誘發哮喘咳嗽?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告訴記者:“雷暴產生的水合和電解反應會使空氣中花粉、孢子釋放出更多的致敏物質,大風天氣又會使攜帶致敏物質的氣溶膠傳播得更遠,這些直徑較小且攜帶了致敏物質的細微顆粒可深入人體下呼吸道,誘導過敏性支氣管炎症的出現。”
“發生雷暴哮喘的患者,往往是有哮喘病史、過敏性鼻炎的過敏人羣。”甘肅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張紅提醒,這些人羣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當出現雷暴等極端天氣時,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出門時隨身攜帶抗過敏藥物,出現嚴重不適要儘快到醫院就診。
如果說過敏還是對部分人羣的影響,那高溫熱浪和極端降水就是“無差別影響”。
先說高溫。頻發的高溫熱浪,背後離不開厄爾尼諾的攪動。最近一次厄爾尼諾事件於2023年5月開始,其滯後效應增強了副熱帶環流系統。“受此影響,我國大範圍地區易受下沉氣流的控制,導致氣溫整體偏高,高溫日數和高溫事件明顯增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副主任李修倉說。
研究發現,現在從事戶外體育活動的人,比20年前面臨熱應激的風險增加了28%。“輕症表現爲頭暈、多汗、注意力不集中,重症就可能發展爲熱射病,即體溫升高至40℃以上,身體多器官損傷,並與腎結石、疲勞、哮喘和心臟病發作有關。”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張向陽提醒,一旦出現頭暈、四肢無力甚至發麻等感受,千萬別忍着,要迅速轉至陰涼處並及時就醫。
“高溫天還不能忽視‘情緒上火’。”江蘇省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醫師黃亞博提醒,天越熱,越要心靜,少動“肝火”,“可採用‘心理納涼法’調整情緒,讓自己在高溫天氣下能夠心平氣和”。
再說降水。與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水平相比,過去幾年全球61%的陸地,出現過極端降水增多的情況。
如颱風帶來的強降水就可能增加腸道傳染病、皮膚病等傳播風險。同時,蚊蟲等病媒生物還可能滋生大量病菌,影響飲用水安全。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宋英傑提示,暴雨洪澇過後,應針對性地進行室內外的環境清潔與預防性消毒,室內外積水和滯留垃圾、廢棄物要及時清理,“被積水浸泡過的食品、飲料或藥品應直接丟棄,對受淹的水源、廁所、牲畜養殖場所等要進行全面消毒”。(記者 李春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