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染疫後手指慘發黑 血栓如「爛泥」瀰漫血管險截肢

70歲的周先生感染新冠肺炎後並發動脈血栓,右手3隻手指壞死差點截肢,持續復健治療2個月後,右手活動功能已回覆至5成,壞疽也逐漸脫落恢復正常外觀。(王家瑜攝)

新冠肺炎不僅對肺部帶來極大的衝擊,據統計,逾半數新冠肺炎病患出院後,包含肺部、心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系統、心理認知都可能出現後遺症。70歲的周先生今年5月染疫住院,右手掌發紫、出現黑色壞疽,診斷爲少見的「上肢動脈栓塞」,住了3周的加護病房終於順利清除血栓,在經過近30次的復健治療後,不僅免於截肢,右手活動力也逐漸恢復5成。

周先生今年5月下旬感染新冠肺炎,因爲呼吸急促而住院治療,醫師發現右手掌泛白、發紫,3隻手指甚至出現黑色壞疽,診斷爲上肢動脈栓塞。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黃羣耀表示,動脈栓塞發生在上肢的情況相當少見,除了四肢麻木、皮膚蒼白、疼痛,還可能導致肢端壞死;如果不及時清除血栓,恐怕需要截肢。

新冠肺炎會攻擊全身器官,心血管也不例外,但在北醫附醫收治的患者中,僅周先生1位出現動脈血栓,黃羣耀說明,新冠肺炎併發的血栓和一般血栓不同,屬於瀰漫性血栓,如同爛泥佈滿整條血管;如果單純以抗凝血劑治療,只是把這坨爛泥從上游打到下游,可能反而產生遠端栓塞,因此醫療團隊利用微導管放置血栓溶解藥物,反覆進行好幾次,經歷3個禮拜才終於將血栓清除乾淨。

儘管順利清除了血栓,但周先生的右手外觀和功能都大受影響,食指、中指、無名指因爲血栓瀰漫出現壞疽,右手掌雖然可以活動,但手部總是微微顫抖。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醫師林昀毅說明,一般情況下多半會建議直接截肢,但周先生的血栓已經及時清除,經整形外科評估,指尖的壞疽會逐漸脫落,因此展開了復健治療。

周先生順利打通血管後,復健團隊隨即介入,林昀毅說明,除了手部復健外,周先生的心肺功能僅剩正常的3分之1,復健團隊在病人還在住院時,先透過視訊及牀邊指導,協助周先生復健運動,出院後則持續每週2到3次回診復健,包括心肺功能、右手手指關節活動度、雙手肌力等。針對新冠肺炎康復後的復健治療,目前健保給付涵蓋6個循環、每個循環6次,總共36次的療程。

周先生回想7月底剛出院時,要爬樓梯回到五樓的住家,才爬一層樓就氣喘吁吁,每次回診根本走不到捷運站,只能搭計程車到醫院;經過2個月的心肺復健訓練,心肺功能提升近4成。原本一度面臨手指截肢的右手,在持續復健之下已恢復5成功能,林昀毅樂觀表示,未來右手外觀和活動力都可望完全恢復。

爲照顧病人染疫後可能出現肺部、心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系統、心理認知方面等後遺症,北醫附醫啓動「全人照護」,整合相關科別診療及追蹤,依照病人的狀況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照護。北醫附醫副院長張君照表示,今年5月10至9月27日,北醫附醫總共收治132名的新冠確診患者,其中14名患者因爲高齡或其他共病而病逝,其餘病人經過醫護團隊全力治療後出院,並持續接受治療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