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減碳 金融業商機涌現
2025碳費試申報不繳費,而2026年開始收費。(杜宜諳攝)
《臺灣銀行家》179期 碳有價金融業如何抓住綠色成長經濟
碳有價後,各國的碳權交易所陸續成立,政府希望透過碳權交易可提供碳資產供需雙方一個透明議價平臺,碳權交易創造出一種市場經濟誘因機制,讓那些無法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企業仍可維持正常企業營業,然所需代價是企業須付出額外的財務成本,以符合監理機關或交易對手對減碳的強制要求。金融機構可思考如何幫助企業順利減碳,更重要的是不能讓交易有漂綠疑慮,透過金融的力量來健全碳權交易機制相形顯得重要。
外國的銀行如高盛、花旗集團、摩根大通以及巴克萊等業者都已設立碳交易與融資團隊,認爲碳有價後,許多業者的成本將增加,因此金融業在投、融資都有新商機,認爲可提供企業相對應的融資解決方案。
而不少企業因應綠色供應鏈的需求,也必須購買碳權,國外著名的貝萊德(BlackRock)投資公司則推出阿拉丁(Aladdin)風險管理平臺,透過累積氣候相關大數據資料庫,在爲投資客戶進行風險分析的同時,也運用AI模型提供企業或供應鏈解決方案的策略諮詢服務。
觀察歐盟的保險業,如果發行綠債或參與長期股權專案投資來協助永續發展,即可降低其監理資本計提係數,以此鼓勵保險業將資金投入永續。如果臺灣可以透過政府引導永續投資的政策方向,鼓勵保險業或退休基金可投資的項目,下降保險業在RBC或未來的ICS制度下的資本計提(Capital Charge)即可達成獎勵措施,似乎對金融業推動減碳也有正向鼓勵。
在國外有出現企業購買碳權,看似是要減碳,但究竟減了多少,還是沽名釣譽的漂綠疑慮,爲了減少此問題,解決途徑之一就在於如何提升碳資訊透明度及讓碳資料具有可被追溯性,近年國際金融機構在設計碳權金融商品設計開發提出採用虛擬資產交易機制,將自願性減量額度所產生的碳權數量抵換爲數位代幣(Tokenization),以表彰作爲碳資產交易計價單位。
因區塊鏈技術在全球各行業的運用發展已取得豐碩成果,我國保險產業也已成立《保險區塊鏈聯盟科技運用共享平臺》,以加速保險資訊核閱及提供資訊交換便利性,顯見區塊鏈交易機制得以讓資訊具即時性、資料加密封存、資料難以被竄改等技術特性,已讓金融機構着手導入於金融交易服務模式。區塊鏈技術採用即時交易機制,市場每一筆即時交易均加密封存於分散式帳本而難以被竄改,此可讓漂綠問題得以被第三方公開監督且大幅度降低碳資料重複或誤導計算問題。
碳權交易若透過區塊鏈技術將碳資產交易量予以數位代幣化,透過代幣設計方式得以將碳排放量轉換爲可計數的碳資產交易計價單位於市場公開交易,一旦代幣得在公開市場進行交易,則可大幅提高碳權資產在初級發行市場的代幣發行意願,更可提升碳交易在次級交易市場的流通性。
透過區塊鏈的合約機制設計,可以讓碳代幣發行成本大幅降低,上鍊即時交易機制更可促成碳資產交易高流動性。碳代幣經由區塊鏈交易機制以進行交易,市場交易者可依據過去公開的交易資訊以檢視碳代幣發行方的碳資產品質可信度,此更可回溯碳代幣發行方的背後所擁有碳資產專案的品質良劣。經由碳權代幣化機制的建置,再透過虛擬資產平臺業者所提供的即時交易服務輔助機制,將足以打造出具經濟誘因機制的碳交易平臺,讓更多外部市場投資者得以投入參與碳資產交易,共同協助推動低碳永續目標達成。
對於碳代幣的發行方而言,虛擬通貨業者經由設計發行代幣,可以吸引市場更多有意願參與碳交易的市場潛在投資人蔘與碳權資產交易買賣,且創造出企業與金融機構新商機,虛擬通貨業者經由與銀行機構的策略聯盟合作,更可以樹立行業的品牌公信力,依循金融業的洗錢防制法等金融行業監管準則,以建立起更嚴格的金融交易規範。透過區塊鏈的分散式帳戶交易制度設計,碳權代幣的發行可透過分散式帳戶機制設計讓碳交易資料的監督審查更具效率性,且大幅縮短營運流程所需耗用的作業時間,且區塊鏈在公鏈交易將可大幅縮減傳統金融交易委由中間經紀商作業所需的營運成本。(全文請見179期《臺灣銀行家》作者爲臺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