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轉型迫在眉睫 未來六年是關鍵
對照2022年同樣近八成企業領袖認爲景氣提升,看法劇烈變化之原因,在於疫情期間供應鏈斷鏈風險大增,企業重複下單與累積庫存,致使存貨需要時間消化,另一原因是各國貨幣政策長期資金寬鬆,俄烏戰爭加深通貨膨脹,使得美國聯準會不得不暴力升息,儘速讓景氣降溫。
隨着庫存以及通貨膨脹有望在第三季減緩壓力,業界普遍都認爲景氣可於2023年下半年好轉。不過,景氣如同是波浪起伏,企業領袖只要注意現金流,撐過短期衰退,未來仍然有機會再創高峰。
除了認知需要轉型,維繫企業獲利能力之外,臺灣企業領袖也在力抗地緣政治衝突。臺商客戶多爲國際大廠,鑑於臺海戰爭風險高,國外客戶要求須在臺灣之外,設有第二供應點,而中美貿易戰催化下,臺商已開始大舉搬遷供應鏈,從同文同種且熟悉的中國大陸移至東協、印度,甚至墨西哥,陌生語言文化、不同管理邏輯、繁複法規制度,臺商均需重新適應。臺灣企業進行供應鏈調整時,以下考量有助於在當地站穩腳跟:
●供應鏈及產業聚落:臺商選擇供應鏈落腳地點,可就供應鏈完整性、基礎設施完備程度、產業發展前景、內銷或外銷市場所在等因素,綜合考量以選擇最佳佈局所在地。
●當地法令及稅制:爲吸引外商投資設廠,各國多提供租稅或特定產業優惠,臺商可善加利用。然其法治與行政流程,與臺灣可能存有結構性差異,相關法遵事項需特別留意。
●人力招募與管理:臺商宜事先了解當地公司及勞動法規,並尊重當地宗教與文化,可考慮委任當地專業經理人或合資方,協助管理當地公司與員工。即使當地勞動力成本較低廉,惟仍需留意薪資成長、法令調整而增加成本的可能。
●數位工具與專業協作:由於臺灣企業跨國佈局不僅限於一國一地,因應各國反避稅浪潮,臺商需整體規劃控股架構、交易模式及利潤配置,透過數位化工具協力,可優化管理流程,並由熟悉各地稅務法令實務的團隊協助,減少跨國稅務風險。
氣候變遷,是臺灣企業領袖另一個關心重點。《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於2023年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除了明定主管機關淨零權責外,亦新增對排放源徵收碳費之機制,臺灣向徵收碳費再邁大步,如何以更有效率的生產流程節能減碳、節省成本,將是企業更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地緣政治之禍,雖使供應鏈洗牌,惟做好充足準備,將是打敗既有領先競爭者的良機,更遑論氣候變遷之禍,所帶來新商業模式之福,機會與潛能更加巨大。企業能否趨吉避凶,仰賴企業領導人及時洞悉危機並利用機會,由禍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