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倉行業啓示錄:叮咚買菜“滑落風險”高企
“生鮮是電商最後的堡壘,得生鮮者得天下。”當年“風投女王”徐新的一席話,現在看來只說對一半。2015年前後,傳統電商沒有全面佈局的生鮮領域確實是藍海市場,但用互聯網模式改造傳統生鮮行業的流通與效率,其中不乏“苦活髒活累活”。正如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對前置倉業務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撅着屁股撿鋼鏰。生鮮行業一度被資本熱捧,前置倉行業的“超新星”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在新冠疫情最開始的兩年,隨着資本催化上演狂飆突進,一路衝刺直到在美上市。但資本熱潮一旦消弭,生鮮行業便血流成河。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生鮮行業中,88%的企業在虧損、7%是鉅額虧損、4%勉強實現收支平衡,只有不到1%實現盈虧平衡。就連創立前置倉模式的每日優鮮,也在去年轟然崩塌,核心業務關停、收到納斯達克退市通知,被欠款的供應商依然求告無門。即使是實現盈利的“1%”,更多企業也是在惶恐中苦苦支撐。叮咚買菜2023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淨利潤爲610萬元,但環比2022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的Non-GAAP淨利潤高達1.16億元。每日優鮮給前置倉玩家留下代價千億級的創業教訓,即使已經實現盈利的叮咚買菜,也要想好未來的路往何處去。浪潮開端前置倉故事的開端,要從徐正講起。創立每日優鮮之前,徐正是佳沃集團水果事業部負責人,他當時的搭檔正是之後每日優鮮的聯合創始人曾斌。從業多年,徐正和曾斌二人諳熟水果行業,也深知彼時生鮮模式的痛點:冷鏈成本高、運營成本高、損耗大、客單價低以及復購率低。但生鮮新模式同樣有機會,因爲90後、95後一代人羣的消費力正在崛起,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會催生新的消費需求,從而爲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2014年,徐正和曾斌在望京開始創業;2015年,每日優鮮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前置倉。徐正創業起步時,上海的樑昌霖已經創業多年,成功的項目卻寥寥無幾;當年樑昌霖正在做“叮咚小區”,他嘗試以小區爲中心建立線上的生活服務社區,包括二手交易、生活繳費、家政等,但叮咚小區最終也失敗了。叮咚小區這段創業經歷深刻地影響了樑昌霖,因爲他發現小區服務中,最高頻的是買菜做飯,這纔有之後2017年叮咚買菜成立,主攻生鮮前置倉。北有每日優鮮,南有叮咚買菜,還有2016年在福州低調出山的樸樸超市,前置倉格局初定。2015年正是O2O創業達到頂峰,美團與餓了麼上演外賣大戰,滴滴與快的、Uber爭奪網約車市場,互聯網創業者嘗試將線下的產品及服務做線上化;緊接着,馬雲在2016年提出“新零售”概念,掀起一波零售模式創新與傳統零售轉型浪潮。資本圈聞風而動,O2O及零售賽道火熱,前置倉更是被眷顧的一方。成立之初,每日優鮮就拿到了騰訊參與的1000萬美元A輪融資,騰訊也給每日優鮮早期的建倉選址提供大數據方面的支持;2015-2017年,每日優鮮又拿到4輪融資,同時快速擴張到接近30座城市。叮咚買菜早期融資便遭遇不利,樑昌霖一度聯繫過150家投資機構但都沒有下文,直到高榕資本的錢進賬;叮咚買菜還在2018年獲得今日資本投資,徐新還特地爲叮咚買菜站臺。VC的熱錢入場加速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發展,也進一步證明二者所代表的前置倉即時到家模式存在市場空間。每日優鮮成立之初,爲解決生鮮配送的痛點而選擇順豐冷鏈,但使用順豐的冷鏈物流成本太高,商品損耗大,直到後期每日優鮮採用“分選中心+社區微倉”的冷鏈物流模式,離用戶更近,做及時交付。前置倉站點如同快遞站點一般遍佈在城市各處,成本比門店更低,平臺再自建本地運力來保證履約時效,進而解決生鮮“最後一公里”的冷鏈物流問題,同時服務質量比傳統電商更好。原每日優鮮CFO王珺,在2016年主導遠翼投資領投每日優鮮時認爲:每日優鮮符合用戶對於生鮮線上消費“更好更快”的需求,商業模式有着明顯的效率優勢。模式創新帶來生鮮行業的效率改造,前置倉抓住“買菜做飯”這一剛需,廣泛滿足城市內日益變化的消費需求。以叮咚買菜爲例,在上海上線四個月後,日單量超過6000單;到2018年6月時GMV超過3600萬元。不僅是創業者投身於前置倉浪潮中,互聯網巨頭也加速下場。2015年京東推出“京東新通路”,次年獲得沃爾瑪40億美元投資,雙方合作推動京東到家的發展;2017年8月,阿里推出前置倉業務“零售通”,計劃在全國佈局2000個前置倉;2019年,美團的前置倉業務“美團買菜”在上海落地。從創業公司到科技巨頭紛紛躬身入局,前置倉行業看似一片升騰,實則卻潛藏模式危機。與每日優鮮幾乎同時期成立的前置倉平臺U掌櫃,在2016年1月一度獲得超過3000萬美元的融資,但至此一年半以內,U掌櫃再無融資消息,擴張陷於停滯。到2017年10月,U掌櫃獲得了海爾資本領投的1億元C輪融資,但這是屬於無人零售的彈藥。U掌櫃宣佈將結合海爾的無人零售設備和智慧家電,全力拓展無人零售業務。最終,在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強勢擴張下,缺少資本彈藥持續補給的U掌櫃,在2018年10月悄然關停。U掌櫃的隕落,或許暴露出前置倉模式的命門。隱患初現在一批互聯網巨頭投身前置倉行業時,阿里的“新零售一號工程”盒馬鮮生正快速崛起。盒馬創立之初也曾想試水前置倉模式,但在時任阿里CEO張勇和盒馬創始人侯毅反覆論證三個月後決定:盒馬將開設大店模型,不設前置倉。從商業模式上看,盒馬大店是“店倉一體”模式,承載線下實體店和線上即時配送的雙重功能,通過互聯網化的模式改造傳統零售業態。當然,盒馬自成立以來持續探索新業態。2018年,盒馬開始在上海試水前置倉模式,後續在5座城市相繼開通80餘家盒馬小站。不過,親自試驗前置倉模式後,侯毅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前置倉是僞命題,不可能盈利。爲此,侯毅提出前置倉模式的三大問題:客單價上不去、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低;而盒馬小站的擴張也被叫停,全部轉爲盒馬mini業態。前置倉要對傳統生鮮行業進行效率改造,勢必涉及到後端流通鏈路升級,以及前端的重資產投入,並且在擴張過程中的投入成本會水漲船高。比如前置倉成本投入最大的履約環節,2021年三季度,每日優鮮完成履約的訂單是2870萬個,每送一單的履約費用是22.3元,佔平均客單價(88.4元)的約1/4。前置倉每擴張一座新城市,倉儲、配送等基礎設施也要跟隨擴張步伐進行搭建,平臺在新城市開倉還涉及到人力成本、營銷成本的一次性巨大投入,而邊際成本遞減效應只能伴隨GMV和收入的增長來緩慢實現。前置倉要規模,但同樣要兼顧精耕細作,包括補貨調度模式的效率、全品類精選迭代速度、提前補貨的準確性等,企業如何在擴張與精細化運營之間進行平衡,這也成爲一道難題。因此,前置倉平臺往往會陷入“越擴張、越虧損”的規模不經濟怪圈。以叮咚買菜爲例,2021年上半年,正是叮咚買菜擴張規模最快的時期;不過當年第二季度,叮咚買菜的毛利率只有14.6%,創下新低;淨虧損更是擴大到19.37億元。過去的生鮮流通與銷售環節有“草莽”基因,區域經銷商的利益盤根錯節、部分環節所謂的冷鏈運輸就是給蓋上一件厚軍大衣,互聯網模式正要改變上述存在多年的低效、不透明等問題,當然成本投入巨大、回報週期長。前置倉模式是創新,但創新是有代價的,平臺在成立之初需要資本輸血,然後隨着規模增長與效率提升再強化自我造血,而在轉化過程中就有很多企業被淘汰出局。每日優鮮正是在資本的冷靜期出現問題。2017年後,生鮮電商節節敗退,資本方看待生鮮行業更加理性;易觀千帆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下半年一級融資市場迅速凍結,全年融資總額同比銳減近40%。2018年9月,每日優鮮拿到騰訊領投的4.5億美元,次年宣佈在上海市場投入10億元,一年半內“幹翻叮咚”。但到當年7月,每日優鮮的“10億戰役”基本宣告失敗,叮咚買菜上海單量穩定超過每日優鮮,且履約效率、復購率等指標都優於每日優鮮。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全年,每日優鮮沒有獲得任何一筆公開投資,當年淨虧損接近30億元,前置倉數量也開始進一步縮減。每日優鮮的境況岌岌可危,但突發的新冠疫情又救了前置倉一把。無力迴天2020年發生的新冠疫情,讓生鮮到家行業再次熱鬧起來。那一年春節期間,叮咚買菜每天新增用戶數超過4萬,2020年2月單月營收超過12億元,復購率一路增長至2020年8月的超過40%。彼時資本方普遍認爲,疫情居家期間消費者對前置倉到家模式的依賴,將形成深入的消費習慣,並在疫情延續過程中進一步放大前置倉平臺的市場空間。資本再次向前置倉投出玫瑰枝,每日優鮮在2020年拿到兩筆總計高達50億元的融資;2021年,叮咚買菜完成10.3億美元D輪系列融資。資本盛宴再次上演,兩家前置倉“超新星”紛紛在2021年6月衝刺上市。而在上市前,每日優鮮共經過11輪融資,融資規模達140億元;叮咚買經過10輪融資,金額達110億元。但上市即巔峰,前置倉行業又落回波谷期。2022年7月,已經陸續被曝關城、拖欠員工工資及供應商貨款的每日優鮮,突然宣佈關停營收佔比超過95%的極速達業務,始料未及之程度導致供應商擠兌事件再度發生,很多供應商都被“矇在鼓裡”,甚至有供應商在關停前一天還在向每日優鮮的大倉送貨。回顧每日優鮮的“惡性崩塌”,其在供應鏈端與其它平臺的差距最終導致企業命運天壤之別。一位每日優鮮的蔬菜供應商表示,每日優鮮的採購收貨標準相當不專業,比如西紅柿的品質要求只有大小、形狀,但專業標準還要區分大粉、紅粉等不同等級。曾經同時給叮咚買菜、樸樸超市、每日優鮮供貨的一位供應商則表示,每日優鮮在供應鏈端不僅不夠“下沉”,還沒有很廣泛地對接起農戶、養殖戶等源頭級供應商;更重要的是,其管理與執行標準並未能夠真正深入人心,管理精細度遠遠不夠。“每日優鮮的倉內驗收有很多標準,但員工並沒有全盤按照規定執行。”上述供應商指出。現階段,“產地直採+研發自有品牌”是前置倉乃至社區電商企業改造傳統供應鏈時最關鍵的部分,但比之盒馬、叮咚買菜等,每日優鮮的供應鏈基礎可謂相當不紮實。同時,既然是生意,至少得測算得出何時盈利。基於極速達業務高昂的履約成本,同時又無法真正從供應鏈端解決長遠成本問題,每日優鮮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不斷拉大,而自身的商業模式,也出現了不斷變形。相比之下,叮咚買菜在供應鏈端紮實深耕,已經獲得供應鏈規模效應所帶來的紅利。最新數據顯示,叮咚買菜的生鮮產地直採規模超過80%。不過,叮咚買菜也面臨自己的問題,主營業務前置倉依然跳不出“規模不經濟”的窠臼,如今的單季度盈利更像是叮咚持續降本而“省出來”的利潤。2023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叮咚買菜的GMV和營收都在同比下滑,但營銷費用下降更多,同比減少超50%,總運營成本同比降幅達14.4%,這帶動叮咚買菜2023Q1的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28.7%提升至30.7%。規模效應的增長法則失靈,以供應鏈優勢見長的叮咚買菜,同樣應該慎重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未來惶恐繼叮咚買菜撤出川渝地區後,整個前置倉行業的區域格局基本穩定:叮咚買菜駐守華東,美團買菜紮根華北及廣東地區;樸樸超市以福建爲根據地,在西南市場快速成長。主要前置倉平臺出現今日的區域格局幾乎是必然。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樑昌霖曾分享過叮咚買菜的開城標準:優先選擇年輕人多、生活節奏比較快的城市,“我們會看街頭人們走路步伐的速度是慢的還是快的。”城市的經濟富饒程度、年輕人佔比等是前置倉平臺判斷是否開城的關鍵指標,由此來看,前置倉平臺只能聚集在以北上廣深爲核心的周邊地區,以及目前消費力快速增長的川渝地區。但消費需求正在快速分化,甚至今天是消費降級的時代,不同城市人羣的消費需求各異,甚至在一個城市內的不同區域,人們對生鮮即時達模式需求的急迫性都各有不同。這都是影響叮咚買菜盈利的關鍵變數。據筆者瞭解,在上海,叮咚買菜的很多站點內都掛起了新的橫幅:癡迷用戶,惶者生存。叮咚買菜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尤其在與美團買菜、樸樸超市的競爭中,叮咚買菜是更爲惶恐的一方。2022年底廣州疫情管控期間,據“南方+”APP統計的調查問卷顯示,當地“最常用社區電商平臺”的第一和第二名,分別是美團買菜和樸樸超市。對比叮咚買菜,美團買菜和樸樸超市的戰略定位各有不同。在美團內部,美團優選、快驢和生鮮業務高度掛鉤,前者遍佈全國超2600座縣市,後者主攻生鮮食材B端銷售,它們與買菜業務共同構成美團的生鮮“三駕馬車”,並在履約時效、服務對象、市場佈局等方面有明顯區分,旨在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美團買菜是美團龐大業務分母的一個分子,重在滿足一二線城市的品質消費需求,其穩健發展的底氣在於美團內部多項業務齊頭並進,共同深耕生鮮乃至實物零售的大市場。但對叮咚買菜而言,前置倉就是全部的業務分母,這是生死攸關的生命線業務。沒有大廠背景的樸樸超市,幾乎是把“穩健”刻在企業基因中,其深諳生鮮行業“規模不經濟”的鐵律,擴張極爲緩慢,充分深耕單一市場。以福州市場爲例,2019年,樸樸在福州的用戶滲透率就超過70%。2020年,樸樸在福州地區的日單量高達16-20萬單,永輝到家僅有5-6萬單。因此,短暫進駐福州市場的盒馬,最終選擇退出;2021年進入廈門的叮咚買菜,一年後黯然退場。樸樸超市沒有互聯網模式的包袱,融資輪次和金額少於叮咚買菜,業績壓力也更小,而樸樸超市一直在盡力避免“規模不經濟”的陷阱,這與叮咚買菜背道而馳。三家前置倉平臺的定位和處境不同,但接下來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目前,美團買菜已經在蘇州開城,計劃未來深耕江蘇市場,矛頭直指華東區域的“老大”叮咚買菜。核心業務曲線面臨盈利和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叮咚買菜也在積極尋求轉型,樑昌霖曾坦言,他並不認爲前置倉模式是生鮮電商的最優解或者是終極模式。樑昌霖認爲,生鮮電商如冰山,海平面上看到的是規模,下面看不到的是供應鏈能力,更爲深層的是組織能力、財務能力、數據算法能力,而供應鏈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以供應鏈能力爲依託,叮咚買菜正在通過創新預製菜及自有品牌等拓展B/C兩端的銷售渠道,讓自己變得更像一家食品公司。但第二曲線是未來的事,叮咚買菜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實際的挑戰,在盈利與規模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在市場競爭中守住現有定位,眼下的惶恐感還將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