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退市責任追究 防止上市公司“一退了之”
6月8日,ST愛康第六次發佈面值退市風險,同時披露三家控股子公司擬對部分生產線實施臨時停工停產不超3個月。目前公司基本鎖定退市。
該公司今年2月在互動平臺稱目前不存在被ST的風險,但5月6日起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價連續多個交易日5%跌停,由此公司及董事長等主體收到浙江證監局的警示函。
公司上市之初,鄒承慧家族合計持有公司43.63%的股份,2017年至2022年不斷減持,套現20.54億元;截至目前,鄒承慧及關聯方僅持股6.4%,其中1/3的股份還進行了質押套現。截至2023年底公司擔保餘額31.69億元,扣除對合並報表範圍內單位提供的擔保之後的餘額爲8.55億元。
一方面,實控人基本減持套現離場,另一方面股民虧損累累,股民抱怨控股股東不履行增持承諾任由公司退市,被稱爲惡意退市。結合本案,筆者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是價格發現機制失靈是A股最大弊端。在最好的年頭ST愛康扣非淨利潤也不超1億元,但在題材概念等加持下,公司市值最高卻炒到近300億元。市值越偏離內在價值,泡沫破裂對投資者產生的傷害就越大。建議交易所和證券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題材概念炒作,以及上市公司蹭熱點的監管懲戒,而投資者也要堅持價值投資觀念,主動遠離題材概念投機炒作。
二是應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資門檻ST愛康上市以來融資及再融資約100億元左右,上市以來盈利年頭微利、虧損年頭鉅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每股淨資產只剩下0.41元;上市以來累計分紅2次、金額爲2.12億元。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資、尤其定增門檻過底,基本面一般甚至很差的公司也可圈錢,這可能成爲市場黑洞。
再融資表面上是發行人與投資者之間你情我願的市場行爲,然而,現實中可能出現一些資金與發行人相互配合行爲,或者背後隱藏融資收益抽屜協議,背離了真正的市場原則,因此對再融資並不能放任自由。一方面要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公衆投資者利益保護、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進行評估,大幅提高再融資門檻指標;另一方面要引導再融資在真正的市場原則框架下來完成,嚴厲打擊其中違法違規行爲。
三是約束大股東等減持行爲。按最新減持規則,分紅不達標、股價低於淨資產、股價低於首發價等情形,控股股東、實控人等不得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建議此類情形實控人等也不得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減持。另外,在允許減持階段,不僅要按現有規則限制減持節奏,而且應強制要求實控人等將部分減持資金存入專戶,作爲其未來承擔法律責任的擔保。
四是上市公司該退則退。交易所退市規則具有剛性約束力,不能說上市公司退市導致股民大幅虧損,交易所的退市工作力度就可暫時鬆一鬆。垃圾股、殼股、問題股留在市場的時間越長,大股東等減持比例更多,上市公司浪費市場資源越多,貽害市場範圍可能更廣、可能有更多股民付出代價。
五是要防止上市公司一退了之。如果相關主體通過公司上市享受大量好處,卻借退市逃避相關責任義務,那市場沒有人敢進來投資。
對於退市公司大股東等存在資金佔用、資金欠賬、違規擔保等違法違規行爲,適格股東可提起股東代位訴訟,追討公司利益;法院判決大股東承擔民事責任的,可從減持資金專戶中予以扣除支付。證監部門通過監管渠道可要求相關主體儘快改正違法違規行爲,甚至可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司法系統應保持對背信毀約違法違規行爲的壓力。
上市公司從滬深證交所退市,一般會被安排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退市板塊交易。股轉系統不單要爲退市公司股票繼續提供轉讓服務,或許還應做好對退市掛牌企業的持續監管,包括督促各相關主體繼續履行在公司上市期間的未盡義務。股轉系統承擔的後續工作其實很重要,或許應增加監管等方面人手,這事關A股最後一公里建設。
作者/熊錦秋
編輯/嶽彩周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