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偉將軍晚年回憶,十五軍在上甘嶺打得好,因爲他有位重要軍師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與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地區展開的一場異常慘烈的戰役。秦基偉將軍晚年回憶,十五軍在上甘嶺之所以打得好,因爲他有位重要軍師。此人就是張蘊鈺。

張蘊鈺,出生於1917年,河北省贊皇縣人,從贊皇縣第一高級小學畢業,後就讀於贊皇師範,1937年參加八路軍,初任游擊隊隊長,因有文化,善思索、勤動腦,所任的職務與參謀結緣。

張蘊鈺先後擔任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二十七旅參謀長、第二野戰軍十五軍參謀長,與十五軍的軍長秦基偉長期搭檔,在十五軍中有“孔明先生”之雅號,秦基偉將軍稱他是“最放心的參謀長”。

上甘嶺戰鬥前,十五軍在守備陣地上築起一座地下“坑道城”。這是秦基偉頂住不同意見的干擾,在張蘊鈺的建議下,下定決心幹的。當時反對挖坑道者議論很多,張蘊鈺力排衆議,建議準備要打大戰。

後來事實證明,這些坑道在上甘嶺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每至戰鬥關鍵時刻,秦基偉都要派張蘊鈺到上甘嶺前線,瞭解戰鬥情況,提供決策依據。大戰第五天,張蘊鈺就帶幾個參謀,冒着炮火趕到45師。

這個師傷亡已超過3500人,師作戰科長彙報時,談到戰士的傷亡情況,忍不住放聲大哭。張蘊鈺立即提醒:“作爲指揮員、參謀人員,在戰場上不能只看到傷亡,不然還怎麼打仗啊!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打下去的問題。”

秦基偉非常贊成張蘊鈺的觀點,後來提出了“十五軍的人流血不流淚”,這樣鼓舞十五軍官兵士氣的重要口號。在上甘嶺炮火最激烈的時候,張蘊鈺先後三次上到上甘嶺,爲十五軍在上甘嶺的作戰決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蘊鈺曾向秦基偉提出了適時放棄表面陣地,轉入坑道戰鬥的建議。他認爲,我軍和敵人打炮戰,打消耗戰打不起,運動中傷亡大,堅持表面陣地傷亡更大,最好的辦法就是暫時轉入坑道鬥爭。這樣可以避敵之長,又可以揚我之長。秦基偉對張蘊鈺的建議十分讚賞,當場拍板,使我軍由被動挨打轉變爲積極出擊,最終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