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夢問九天

火箭青年可視化協同創新融合實驗室製作

董佳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曾經的“孩子王”陳冬:再飛天 挑大樑

佔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6月4日,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名單公佈後,引發熱評:“史上最年輕乘組”“三位75後領命出征”“都只有40多歲”……

作爲指令長的陳冬,更是乘組中最年輕的一位。當被問及是否有壓力時,他說:“從年齡上看,我們乘組三人相對年輕,但我們有充分的準備,火熱的激情,十足的信心。”

很多人對於陳冬的印象,還停留在6年前那段爆紅網絡的對話:

“爽不爽?”

“爽!”

那是神舟十一號飛船飛天時,整流罩拋開後,三上太空的指令長景海鵬與陳冬的一段對話。彼時,陳冬還是青澀的新手。

6年後的今天,他再次迎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實現了他“儘快返回太空,爲祖國飛出新高度”的願望。作爲第二批航天員裡的首個指令長,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戰和考驗。

“6年前的太空生活結束後,我對太空的渴望與日俱增。6年前是想上太空,現在是更想上太空,感受就是這麼簡單。”陳冬說。

曾經調皮愛惹事的“孩子王”

從小在工廠大院裡長大的陳冬,是小夥伴們中的“孩子王”。那時候的他,調皮愛惹事,曾經帶着小朋友們踢球,有時候砸壞鄰居家的玻璃還會落荒而逃。

誰也沒想到,有一天陳冬會成爲一名“性格沉靜、穩重,責任心強”的航天員。

他的轉變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

有一天,學校給全校老師髮菜,菜全堆在小操場上。放學後,陳冬領着一幫小夥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鬧,結果把菜踩得稀巴爛。

“這下闖禍了!”陳冬越想越害怕,他找到老師承認錯誤,準備接受嚴厲批評。但讓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楊老師並沒批評他,而是溫和地對他說,“老師知道你是無意的,但這樣一來老師吃的菜就都沒有了,以後幹什麼一定要多爲別人想一想。”

楊老師替陳冬承擔下了責任,同時,也在陳冬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凡事多爲別人着想,做個負責任的人。

從此,陳冬慢慢變得懂事了,也開始在學習上發力。他的學習成績進步很快,沒過多久就在班上數一數二,還被大家推舉擔任了班長。

就這樣上了中學後,陳冬再次被全班同學推選爲班長,他又幸運地遇到了另一位恩師——當了他6年班主任的姚老師。

那會兒,剛從教不久的姚老師非常有活力,不但課教得好,還經常組織課外活動,帶着他們野炊、打籃球、踢足球。在姚老師的帶動下,陳冬成爲體育達人,運動會上經常斬獲名次,還是足球隊主力後衛。

到了高三,陳冬面臨人生路口的重要抉擇,但他的心裡早已有了明確的目標。

這個決定是在他上高二時立下的,那時有個被飛行學院錄取的師兄回到了學校,向他們描述戰鬥機飛行員逐夢空天的颯爽英姿,看着師兄眼裡閃動着驕傲和自豪,讓從小就愛挎軍用書包、戴小軍帽的陳冬心裡充滿嚮往:“我要成爲飛行員,飛上祖國的藍天”。

1997年8月,陳冬如願以償地穿上了帥氣的藍色軍裝,成爲一名飛行學員。

接連遭遇現實的滑鐵盧

然而,興奮的感覺還沒持續多久,他就接連遭遇現實的滑鐵盧。

那是新訓時,一次因爲被子沒疊好,班長直接把陳冬的被子給扔了。他是全班唯一一個被子被扔到走廊“展示”的,一向是佼佼者的陳冬覺得很丟人,恨不得鑽到地縫裡。

從那以後,陳冬趁着午休時間,在會議室找塊空地用抹布擦乾淨,把被子鋪在地上,用小板凳一遍一遍地壓平整,慢慢地,終於把被子疊成了“豆腐塊”。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飛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住他的目光。陳冬說,“我也想飛得高點、再高點,飛出大氣層,去那裡看看什麼樣。”

當得知所有航天員都在飛行員中選拔,楊利偉和他一樣飛的也是強擊機的時候,他的心跳都加速了:“未來有一天,我是不是也有機會飛向遙遠的太空?”

但機會真正來臨的時候,又遇到了點小波折。2009年,航天員選拔開始之時,陳冬和部隊正在祖國大西北參加演習。當他們得到消息後非常欣喜,結果卻被告知,因在外執行任務,他們不參加選拔。

心理學上有個法則叫“夢想法則”。也就是一個人只要擁有夢想,就會在希望中生活,並且不斷創造生命的奇蹟。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全世界都會爲之讓路。

3個月後,陳冬竟然獲得一次補招的機會,搭上了航天員選拔的末班車。

這次,陳冬順利進入面試,更讓他驚喜的是,面試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楊利偉。

楊利偉問他:“想成爲航天員要面對更大的風險,要付出更多,會照顧不了家庭,你會堅持嗎?”

陳冬毫不猶豫回答:“我想成爲一名航天員,可以飛得更高。爲實現這個夢想,我甘願付出一切。”

2010年5月,陳冬和劉洋、王亞平等7人正式成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報到的那天,第一批航天員在航天員大隊門口歡迎大家。

看到以前只在電視鏡頭裡出現的英雄們近在眼前,想到從此能與他們並肩戰鬥,陳冬心裡頓時升騰起一種自豪感。

6年訓練近乎“人間蒸發”

一入隊,老大哥們就給新隊員們交流經驗。從中,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對航天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到“慎獨”:拋棄一切雜念、集中全部精力,一門心思苦練飛天本領。

於是,陳冬彷彿“人間蒸發”般消失在親友們的視線裡。

其間,姚老師還因爲陳冬突然杳無音訊,在當地報紙刊登文章尋找他。姚老師哪裡知道,此時的陳冬爲了實現飛天夢想,在北京的航天城裡全身心地投入訓練。整整6年,幾乎與世隔絕,直到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時,才被媒體公佈於大衆視野。

西天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同樣,成爲航天員只是拿到了前往“天宮”的入場券,而後,必須通過一場場艱苦卓絕的考驗,方能一步步登上天梯。

陳冬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從舷窗口拍的太空畫面。隔段時間他就會給頭像換一張太空圖,均是他在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時拍攝的美景。

太空的神奇和壯美時刻都在吸引着陳冬,返回後,他更加渴望重返太空,爲祖國飛出新高度。“

這次執行任務前,孩子們表達了想跟爸爸去太空的願望。陳冬說:“這次,沒有船票了,等你們長大了,爭取自己上太空。”

趁機,陳冬又給孩子們佈置了一項作業:“你們好好思考下去太空幹什麼?爲什麼去?”

陳冬也惦記妻子的身體,經常叮囑她多運動,知道她頸椎不好,有空就陪她打羽毛球。

妻子汪曉燕喜歡北方的下雪天,每當此時,陳冬一定會抽出時間陪着她在雪中散步,享受雪花落在頭髮上、身上,汪曉燕說有一種“一不小心陪你白了頭”的感覺。

根據任務安排,陳冬所在的乘組預計12月返回東風着陸場。

“等我返回的時候,恰好在冬季,也許從天上隨雪而至。”受妻子的感染,陳冬對雪也有一種浪漫的期待。

“兒女雙全”劉洋:家庭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佔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再次出征太空,劉洋變得更加從容,也對太空生活更加充滿期待。她期待中國空間站在他們手裡順利“竣工”,期待在空間站迎接下一批乘組的歡聚時刻。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乘組踏上飛往茫茫太空的征程,浩瀚宇宙終於留下了中國女性的身影。劉洋作爲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嫦娥飛天”的傳說變成現實,34歲的她載入史冊。

同年6月28日6時許,神舟九號飛船即將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分離,3名航天員陸續揮手告別天宮一號回到飛船軌道艙。

劉洋轉身前,對着天宮一號鄭重敬禮,心裡默默地告訴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我一定還會再回來!”

沒想到,這“不久的將來”跨過了10年。

“太空不會因爲你是女性就優待你”

10年,對載人航天事業來說,並不算長。從載人航天工程啓動算起,今年恰好是該工程跨入30週年的年份;10年,對個人來說,並不算短。這是劉洋最年富力強的10年,就在周而復始的選拔訓練中度過。

劉洋說,這10年,她讀書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這10年,盡心學習訓練,爲任務做充分的準備;這10年,走進學校,走向講臺,撒下種子,播下希望;這10年,她也成了一個幸福的母親,有了一雙可愛的兒女……

居里夫人說:“我從未幸運過,也不渴望幸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對任何困難毫不退縮。”

這是劉洋的女兒看了《居里夫人》這本書後,從書裡摘抄的一句話。

劉洋產生了共鳴。雖然她常說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可光有幸運怎麼可能成功?

備戰空間站任務,這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洋迅速清空成績,從零開始,重新以一名高中生的拼搏勁頭對待每門課程,將每次模擬訓練當成實戰,一步一個腳印前進。2019年12月,她入選神舟十四號乘組。

出艙活動對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

劉洋在參加第一次水下驗證試驗時,在水下待了三四個小時。結束後,整個人跟虛脫了一樣,手連握拳都握不住。

劉洋認爲自己的力量與任務需要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便暗暗給自己加碼。體訓時,她來得早,訓得長,走得晚。回宿舍還要“加餐”,舉槓鈴、練握力器。

現在,每次練臂力的時候,師兄們都開玩笑地說:“你可別練了,再練就超過我們男人了。”

劉洋記得:從當飛行員的第一天起,教練就和他們說,要漠視自己的性別,不要拿性別當藉口,得和男性戰友一樣飛。當航天員也一樣,太空不會因爲你是女性就優待你。

比起神舟九號任務,一艙變三艙,備戰神舟十四號任務要學習和訓練的內容呈幾何級增長。艙內設備、管路連接、出艙活動、機械臂、科學研究等等,內容龐大複雜。

劉洋心裡只有一個目標,一切就是爲了圓滿執行任務,任何個人困難在任務面前都得讓步。

“家庭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對劉洋來說,事業和家庭如同鳥兒的雙翼,缺一不可。如今,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老大是姐姐,8歲。老二是弟弟,6歲。

大家都好奇她是怎麼平衡事業和家庭的?

劉洋說:“在我還沒孩子前,曾天真地認爲自己一定可以平衡事業和家庭。但現在我才發現根本做不到。當我的一隻肩膀挑起事業的時候,另一隻肩膀上的擔子是我身後的家庭幫我卸下了。他們是我的愛人、父母、公婆甚至是我的妯娌。所謂的平衡其實是他們在幫我。”

家庭永遠是劉洋最堅強的後盾,給予她前行的力量。

在劉洋奔赴星辰大海的路上,她的愛人張華一直與她攜手同行。

劉洋當飛行員時,張華在地面保障飛行員。劉洋當航天員時,張華又在地面保障航天員。無論劉洋飛得多高,張華都在地面守護她。

剛來航天員大隊的那段時間,劉洋每天忙於學習和訓練,壓力特別大。而母親總是來電話旁敲側擊地暗示她年紀不小,該考慮生孩子了。有一次,劉洋忍不住爆發了,對母親發了一通脾氣。掛下電話,她的心裡五味雜陳,她知道自己快要錯過生育的黃金年齡,她也希望能當上媽媽,可是她有更重要的任務。

焦慮、委屈、愧疚……各種情緒涌上心頭,劉洋忍不住號啕大哭。張華過來安慰她說:“洋洋,你不用提前擔心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這種擔心對結果沒有意義,還會徒增煩惱。我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有健康的孩子。就算沒有孩子,我就把你當孩子寵!”

這番話讓劉洋徹底卸下了心理包袱,從此全心投入訓練。

神舟九號任務乘組確定後,有一天晚上散步時,劉洋認真地對張華說:“如果我真的回不來,變成了一顆流星,你一定要答應我兩件事情,一是務必要幫我照顧好父母,二是娶一個會做飯的妻子。”

“我們要一起照顧父母,我等你回來!”張華緊緊握着她的手說。

這些浪漫的真情告白一直讓劉洋記憶猶新,以至於在後來瑣碎的日子中,兩人哪怕偶爾拌拌嘴,想起這些她都會迅速釋懷。

“媽媽的夢想就是到太空蓋一座大房子”

“媽媽,可不可以不去那麼遠的地方出差?”孩子們問。

“媽媽的夢想就是到太空蓋一座大房子,未來讓所有仰望星空的小朋友們都可以去那裡。”

“那我們想你怎麼辦?”孩子們又問。

“那你們就擡頭看看星空,看到星星一閃一閃的,那就是媽媽在對你們說‘我想你們’。”劉洋說。

今年9月,劉洋的兒子將成爲一名小學生了,可是她在遙遠的太空,不能親自拉着他的小手,目送他揹着小書包走進校園,這是她的一個小遺憾。

她還隨“船”帶了一幅鑲嵌照片的卷軸,裡面有家人、航天員大隊戰友以及空軍女戰友們的照片。劉洋要帶着他的親人朋友們一起在太空飛行。

劉洋將半年的太空業餘生活安排得很充實。閒暇時間,她打算多拍些地球美景。她說,從太空看到的這顆我們世代棲息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顯得那麼瑰麗耀眼,靜靜地煥發着夢幻般的光芒。人的視野和心胸也會隨之變得非常開闊。

平時長期泡在工程類的知識海洋中,這次劉洋特意帶了本電子書,讀讀人文類的書籍,比如小說、歷史和詩詞,等“太空出差”返回後跟孩子們舉行一場詩詞大賽。她還帶了本漂亮的筆記本,記工作上的心得感悟、太空趣事,給孩子們寫信。

最別出心裁的是,劉洋計劃每天都要在彩紙上寫下一句寄語,再疊成一個幸運星。她說要把祝福寫進滿天星辰。等寫滿180句話,疊滿180顆星星,意味着他們三人就完成任務可以凱旋了。

“太空新人”蔡旭哲:爲了這一刻等待12年

佔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6月4日,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作爲這次“太空出差三人組”中唯一的新面孔,蔡旭哲的亮相備受期待。

次日,他和陳冬、劉洋一起從這裡飛天。爲了這一刻,他準備了12年。

46歲的蔡旭哲和陳冬、劉洋一樣,也是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他們朝夕相處、並肩戰鬥,共同經歷了12年的學習和訓練。

首次出征太空的蔡旭哲,既高興又自豪,他說:“太空出差半年,我最期待的就是問天、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以後,太空家園建成的那一刻。”他想在工作之餘,盡情地領略太空的美景,拍一拍美麗的地球和偉大的祖國,看一看長江黃河,找一找家鄉,與大家一起分享。

楊利偉一飛沖天點燃了航天夢

蔡旭哲出生在河北深州的一個農村。他們家那片經常有戰鬥機從屋頂飛過。每當戰機的轟鳴聲響起,他都要衝出來,着迷地看着,瞪大眼睛仔細分辨飛機的顏色、形狀、大小,一直目送飛機消失不見。那時,他未曾想到,有一天,他也會駕駛戰鷹從無數次凝望過的天空掠過。

當同學們追捧的都是“四大天王”這些港臺明星時,蔡旭哲的偶像則是時任空軍司令員王海。王海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他帶領的“王海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擊落擊傷敵機29架。他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蹟深深感染了蔡旭哲。

隨着時間的推移,蔡旭哲的夢想也逐漸清晰起來:當一名空軍飛行員!

19歲那年,他揹着行李,興高采烈地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保定分院。

父母看着他的背影,有不捨更有擔憂,擔心這個一直受寵愛的幺兒受不了當兵的苦。軍校的苦大家都知道,紀律嚴明,令行禁止,訓練特別苦,一般人都難以堅持。

空軍學員一般要經歷一年八個月的預校學習,緊接着在飛行學院進行兩年四個月的飛行技術訓練,就單單這兩個階段下來,參訓學員就會淘汰一半以上,最終能當飛行員的人也就是20%左右。

這是一場殘酷的競爭,蔡旭哲深知,競爭的背後,其實是與自己的較量,他堅定地認爲,自己一定要足夠優秀,才能飛出來。

當年從衡水地區一起走進飛行學院的3名學員中,只有蔡旭哲獲得了飛行資格。這次不僅讓他再次懂得了奮鬥的意義,也同時讓他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在愛人的眼裡,蔡旭哲對飛行的熱愛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她坐月子的假期裡,蔡旭哲也請假陪護照顧她,然而他每天只要有空,或趴在窗戶前看着天空,自言自語道:“今天天氣能見度高,適合飛行。”或一屁股坐在地上,鋪着一張大白紙,畫着密密麻麻的座艙細節圖進行研究。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一飛沖天,圓滿完成了我國的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蔡旭哲坐在電視機前,深深地被航天員這一職業所吸引,他嚮往飛得更高,飛向神秘而廣袤的太空,去探索新的未知。

說來也巧。當招收第二批航天員的通知到達他們團時,蔡旭哲正好在外執行任務,返回部隊時,報名時間馬上就要截止了,他抓緊報上名,幸運地搭上了“末班車”。

2010年5月5日,是蔡旭哲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和其他6名戰友,走進夢寐以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要經歷脫胎換骨般的淬鍊。不但要重新走進課堂學習枯燥的基礎理論,還要完成包括體質、心理、航天專業技術等上百門科目的艱苦訓練。每個科目挑戰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蔡旭哲沿着這100多個科目的登天台階逐步攀登而上。

多年不能公開自己的航天員身份

雖然所有航天員都通過考覈,全部具備了執行任務的能力。但是由於飛行任務次數限制,蔡旭哲一直沒有機會飛向太空。

曾經也是空軍飛行員中的佼佼者,來到航天員大隊10年間,看着戰友們陸續飛天,蔡旭哲的心中也有遺憾。

他太渴望飛行了,無數次夢見自己駕駛飛機翱翔在雲端。

他也時常想起爺爺對自己的期望。爺爺有5個孫子,個個都有體面的工作和待遇。蔡旭哲排名老三,爺爺逢人便誇他說:“我家這老三,乾的可是國家的事業。”

“我入伍了!”“我入黨了!”“我飛出來了!”“我入選航天員了!”……每當有好消息,他第一時間就要跟爺爺分享,爺爺總是激動地說“好!”“好!”

但是,自從成爲航天員後,這10年來,蔡旭哲已經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頻繁地給爺爺報告好消息了。每次回老家時,爺爺總是欲言又止。他知道爺爺期待着一個答案,但他也無法回答。甚至這些年來,他都不能公開自己的身份。

2019年12月,他入選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可惜,這個消息來得晚了點,蔡旭哲的爺爺奶奶在之前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相繼去世,他不能親口告訴爺爺奶奶這個好消息。

眼看丈夫蔡旭哲要赴“太空出差”半年,妻子王顏晴精心畫了兩幅國畫。一幅是海里漂浮着一葉小舟,寓意爲“一帆風順”。另一幅畫的是兩隻燕子飛行在桃花叢中,寓意爲“比翼雙飛”。她說,這其中一隻燕子就是她自己,伴隨着丈夫一起飛。

王顏晴了解航天員這一職業需要良好的身心素質。每次丈夫回家時,王顏晴監督他一定要按時睡覺,還特意學了中醫推拿,給丈夫按摩放鬆。丈夫情緒不佳時,她變着法兒讓丈夫轉移注意力,哄他開心。

“每個人都像一片樹葉,不可複製,你在我眼裡就是獨一無二的。”王顏晴鼓勵着丈夫。

10多年來,丈夫一心一意地準備着飛天,哪怕孩子參加高考,他都沒請過假。對此,王顏晴沒有任何怨言,全力支持。

對於丈夫即將要執行任務,王顏晴認爲時機剛剛好。父母身體安好,孩子已經上了大學,丈夫可以輕裝上陣了。在蔡旭哲作爲神舟十三號任務備份航天員奔赴發射場前,上大學的女兒鄭重跟爸爸談心:“在我眼裡,您是一個好爸爸,我非常愛您。”

一切剛剛好。他們都已經做好了準備,用愛陪伴蔡旭哲,在夢想的太空,展翅翱翔。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芙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