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率飆升 專家憂「人際關係24小時營業」加劇困境
▲在這個多重壓力交織的時代,現代青少年面臨的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複雜。(示意圖/記者周宸亙攝)
記者潘姿吟/臺北報導
在臺灣,每一則自殺新聞都如同一記重擊,震撼着整個社會。衛福部日前公佈歷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其中15至24歲青年的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2023年更創下每10萬人10.9人的歷年新高。爲何正值青春、本應充滿希望的年輕人會選擇結束生命?精神科醫師臧鴻儒指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粗略可分爲三大類:個人因素(如憂鬱症、身份認同危機、物質濫用等)、人際關係因素(如家庭關係緊張、校園霸凌、社交壓力等),以及社會因素(如學業壓力、未來就業壓力等)。這些因素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
▲83-112 全國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圖/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資深精神科醫師臧鴻儒指出,青少年自殺因素複雜。(圖/臧鴻儒提供)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衝突的階段。前中正大學教授、心理諮商師黃世琤指出,「青少年」(adolescence)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人爲創造的。它代表着一個介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階段,一個充滿未知和可能性的時期。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教育年限的延長,這個階段也隨之被拉長。
黃世琤進一步解釋,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第2個成長最快速的階段,僅次於嬰幼兒期。這個階段,年輕人不僅要面對劇烈的生理變化,還要在心理、社交、學習等多個層面進行適應和調整。荷爾蒙的劇烈波動更是如同一場無法預測的情緒風暴,時而狂喜,時而低落,讓許多青少年感到困惑和不安。
▲心理諮商師、前中正大學教授黃世琤指出,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因爲荷爾蒙劇烈波動影響。(圖/黃世琤提供)
在這個多重壓力交織的時代,現代青少年面臨的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複雜。曾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心理諮商師蔡宜芳,在第一線接觸了許多青少年。她觀察到,現在的社會和以前不同,孩子們從小暴露在3C產品中,網絡世界帶來了各種影響,尤其社交媒體的普及爲青少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比較文化,每個人似乎都在競相展示最美好的一面,而這種不斷的攀比,讓年輕人產生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壓力。
蔡宜芳指出,這是「人際關係是24小時營業」的時代,與此同時,網絡社交與霸凌的問題也日益嚴重,一些看似無心的言語可能對敏感的青少年造成深重的傷害,令人擔憂。此外,有些青少年不被原生家庭支持或理解,或是本身比較脆弱、高敏感、完美主義等特質,若又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容易發病。除了精神疾病,青少年還面臨課業壓力、同儕壓力,親子關係不好等問題,這些慢性的壓力累積下來,一個引爆點就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自殺念頭。
蔡宜芳解釋道:「這些看似分散的壓力源其實是相互關聯的。長期的慢性壓力積累,再加上突發的引爆點,比如考試失利或感情挫折,都可能成爲導致自殺意念的催化劑。」
▲▼心理諮商師蔡宜芳提出,自殺意念、自殺企圖與自殺身亡的數據。(圖/蔡宜芳提供)
她進一步說明,生活中許多人可能會有「不想活了」的念頭,這屬於「有自殺意念」的範疇,統計顯示,比率大約有1%~2%。然而,這與真的想自殺是有區別的。通常,這種想法可能源於無法解決的生活困境或瞬間的情緒衝動,而實際有自殺企圖的人約有0.1%~0.2%,最終自殺身亡的則約爲0.01%~0.02%。
但是,在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呈現上升趨勢的情況下,蔡宜芳特別提醒,當孩子說出「不想活了」這樣的話時,家長或照顧者的反應至關重要。她強調,不應立即打斷、批評或輕忽這樣的言論。相反,在這個關鍵時刻,孩子最需要的是被傾聽和陪伴。她建議可以用「我理解你很辛苦」來表達同理心,讓他們感覺被理解和接納。當孩子更願意談心事時,就比較有可能瞭解孩子痛苦的根源。
然而,青少年自殺是一個多因素交織的複雜問題,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單一原因。蔡宜芳指出,不少統計數據顯示,超過8成的自殺身亡案例涉及精神問題,其中以憂鬱症最爲常見,除此之外,藥物濫用、酒精成癮、飲食障礙等問題也可能增加自殺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青少年的自殺行爲可能源於一時的衝動,而非真心想要結束生命,這種情況更凸顯了及時干預的重要性。
只是,青少年如何發現自己有精神疾病?蔡宜芳表示,「應該說,他們還有許多其他的壓力源。」例如,不被原生家庭支持或理解,或者是孩子本身比較脆弱、高敏感、完美主義、自我批評等特質,倘若又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這些孩子更容易發病。除了精神疾病,青少年還面臨課業壓力、同儕壓力,親子關係不好等問題。這些慢性的壓力累積下來,一個引爆點就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自殺念頭。
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黃世琤則提醒,除了重視情緒教育,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至關重要,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還能有效地穩定情緒。
蔡宜芳建議,可加強心理健康篩檢,使用如「心情溫度計」等工具,以便及早發現問題並提供幫助。更重要的是,需要營造一個理解和接納的支持性環境,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青少年都應該感受到他們的聲音被傾聽,他們的感受被重視。正如蔡宜芳所強調的:「真正的改變來自於理解和接納情緒,而不是簡單地讓問題消失。」此外,適度規範網絡使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需要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避免過度沉迷影響現實生活。
▲心情溫度計。(圖/自殺防治協會)
精神科醫師臧鴻儒指出,近年來,社會對青少年自殺問題的關注度有所提高,但投入的資源仍然不足。這個問題對社會的影響深遠,反映了當前世代青少年面臨着過去所沒有的巨大壓力和心理健康挑戰。青少年自殺問題的增加可能導致社會人才的損失,無疑會對社會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蔡宜芳認爲,心理的影響與是一環扣一環,父母與家人的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她建議大家善用15~45歲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如果年齡剛好不符合,各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也都有免費諮商可以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