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宗“土地+森林”自然資源組合供應項目在瀘州市成功交易

“恭喜2號競買人以13.87萬元每畝競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以70元每畝每年競得林地經營權……”11月22日上午10:00,瀘州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舉行了一場自然資源組合供應拍賣會,標的爲瀘縣石橋鎮農豐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12餘畝,林地經營權715餘畝,出讓期限30年。隨着一錘定音,最終,四川盈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3215436.09元競得。

“這是自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以來,全國的首宗‘土地+森林’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它的成功交易,標誌從單一資源轉變爲組合資源供應,爲我們今後做好更多的土地+其他自然資源供應提供了範例。”瀘州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負責人蔡輝介紹。

瀘縣地處四川南部,據前期摸底調查,農村低效建設用地1.25萬畝,低效林地4.33萬畝。農戶大多在林地上種植松樹、雜樹等,生長週期長,見效慢,大量林地得不到高效利用,低效閒置建設用地較多。家住瀘縣石橋鎮農豐村的殷君和,有10多畝林地,之前種植的多爲松樹和雜樹,但由於林木生長週期長、見效慢,效益差,只能由其自生自滅。

“沒有能力管理,歲數大了,我們管理的話,技術方面又差,也不行,經濟效益也不行。”瀘縣石橋鎮農豐村村民殷君和告訴記者。

早在幾年前,瀘縣石橋鎮農豐村就想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但苦於無資金,加之部分林地經營權在村民手裡,村民擔心前期投入大,沒人敢嘗試。除了大量的林地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村上的企業倒閉後,低效閒置的建設用地也無人問津。

“這個企業是2013年關閉的,關閉後一直空起,沒有一點利用價值,也沒有辦法盤活。”瀘縣石橋鎮農豐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屈自成指着位於該宗地的一處廢棄廠房,臉上寫滿了無奈。

如何破題?2022年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和自然資源部印發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改革方案,爲瀘縣探索“土地+森林”自然資源組合供應提供了政策支撐。於是,瀘縣石橋鎮農豐村按照農戶自願的原則,將殷君和在內的五戶村民的約25畝林地經營權,連同社集體的約690畝林地經營權和12畝建設用地使用權打包,採取入市方式統一流轉,實現資源向資產的轉變。

“林地這塊我們就是拿來種綠竹,建設用地就是拿來建工廠,來加工筍。”此次中標的四川盈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胡運華介紹。

此次交易不僅讓社會資本對林地經營權進行合法的取得,同時利用低效用地解決企業合法獲取第二產業的難題。

“瀘縣作爲低效利用地再開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及林權制度改革縣,此次就是以盤活閒置存量的建設用地爲突然口,結合林權制度改革,放活經營權,保障二三產業的項目用地。採用的是‘林地經營權+低效建設用地使用權’,通過入市的方式進行資源組合供應,打開了資源組合供應的新局面,同時爲‘森林四庫’建設,打造‘天府森林糧庫’,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熊健表示。

瀘縣石橋鎮作爲瀘縣重點林業鎮,集體森林面積7.22萬畝,森林覆蓋率48%。同時瀘縣石橋鎮與重慶市榮昌區清升鎮毗鄰,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結合部,具有較強的產業發展區位優勢。接下來,瀘縣石橋鎮將根據林地現狀、資源優勢,規劃在農豐村建設竹產業發展基地,一期建設規模715畝、總體規模3000畝,幅射周邊村、社,預計實現竹產業建設規模10000畝以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一是資源交易後,低效的土地得到盤活利用。二是村、社集體獲得流轉增值收益約85萬元後,擬入股用地企業,以持續獲得分紅,壯大了集體經濟組織。三是農戶獲得林地流轉收益和村、社集體入股分紅。四是我們農戶給老闆打工,每人每年的務工收入在1-2萬元之間。”瀘縣石橋鎮農豐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屈自成給記者算了算流轉後的收益情況。

首宗交易落戶瀘縣石橋鎮,只是開端。接下來,瀘縣將先行先試,依託統一的交易平臺,進一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體制機制,爲全省乃至全國大範圍、大規模的各門類自然資源資產交易積累試點經驗,探索提供成熟模式。

“下一步,瀘縣將以此爲契機,進一步探索‘土地資源+其他資源’等不同形式的自然資源資產的組合新模式,以滿足不同市場主體對資源的配置需求,爲產業多元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瀘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張懷華說。

(段濤、黃平、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