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綠色轉型要穩中求進(觀象臺)

李心萍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納入綠色低碳軌道,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解決方案,這要求我們統籌好發展與減排、長遠與短期、政府與市場三個關係,堅持穩中求進,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持續發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印發,提出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重點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內外實踐證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不可持續。2013至2023年,我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綠色發展邁出重大步伐。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綠色轉型成績依舊亮眼: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超過50%;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35.2%;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爲82.8%;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爲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組件和60%的風電裝備……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環境約束偏緊的國情沒有改變,化石能源和傳統產業佔比仍然較高,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任重道遠。

推動綠色轉型,要統籌發展與減排,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曾經,因能耗高,水泥業一度被戴上“落後產能”的帽子。但行業企業堅持創新,研發出“吃”進垃圾“吐”出水泥的新工藝,生產過程實現零碳排放,一下變身環保企業,成爲相關城市眼中的“香餑餑”。

由此可見,綠色低碳轉型,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將孕育新機遇,帶來新需求和新空間。眼下,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等產業蓬勃發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催生的綠色生產力蓄勢待發;以綠色消費、分享經濟、生態旅遊爲代表的新興消費模式不斷髮展,拓展着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推動綠色轉型,要統籌長遠與短期,把握好轉型的節奏和力度。綠色低碳轉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既要立足當下,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具體問題,積小勝爲大勝;又要放眼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思想,把握好轉型的節奏和力度。

以能源轉型爲例,我國能源稟賦以煤炭爲主,再加上新能源具有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等特性,因此煤炭仍是能源供給的“壓艙石”。這要求我們要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後破,“不能把手裡吃飯的傢伙先扔了”。一方面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確保發揮兜底保障和對新能源發展的支撐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

推動綠色轉型,要統籌政府與市場,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綠色轉型的主體是企業,不少項目具有投資週期長、效益較低、風險不確定等特徵。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制定長期和穩定的轉型規劃,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幫助市場和行業形成穩定預期。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納入綠色低碳軌道,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解決方案,這要求我們統籌好發展與減排、長遠與短期、政府與市場三個關係,堅持穩中求進,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持續發力,爲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