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進入滯漲時代!

前日美股爆跌,納斯達克爆跌5.97%。美科技“七巨頭”市值一夜蒸發超7萬億元!三大美股指均刷新近5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紀錄美元大跌,但是詭異的是長期與美元背離走勢黃金也大跌。

由於特特對全球商品加徵10%基準關稅,並對東大、歐盟等經濟體實施更高稅率(如東大54%),導致市場擔憂美國貿易逆差擴大、通脹失控和全球經濟衰退。

投資者拋售美元資產以規避風險,美元指數單日暴跌超120點至102.4,創2024年12月以來新低。理論上美元跌,黃金應該上漲。但是4月3日黃金卻大跌-1.64%。市場有一種觀點認爲美元與黃金同步下跌是短期市場應激反應與長期貨幣體系重構的疊加結果。

傳統“美元強-黃金弱”的簡單關聯已被打破,黃金正從大宗商品向“準國際貨幣”演變。黃金可能在衝歷史高電後的一次短期回調。

特特2.0推出的激進關稅政策表面上以“降低通脹”爲說辭,其實按照高盛測算,若關稅完全落地,美國核心PCE通脹將上升1.9個百分點至3.5%,遠超美聯儲2%的目標,直接轉嫁至消費者,推高美國物價。

特朗普自認很牛的關稅封殺“替代鏈路”(如越南、墨西哥等國),導致全球低成本製造鏈崩潰,短期內無法形成替代產能。供應鏈“空窗期”進一步擡高美國原材料和中間品價格,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蘋果、亞馬孫等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企業股價暴跌超-9.25%,8.98%,標普500指數蒸發3萬億美元市值,市場對“美國製造復興”的預期迅速破滅。

美聯儲降息預期因通脹壓力延後,形成“政策兩難”:若降息刺激經濟,則通脹失控;若維持高利率,則經濟衰退加速。這種矛盾使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成爲“通脹催化劑”而非解藥。

高盛、IMF等機構均認爲,此舉可能將世界拖入1970年代式滯脹泥潭。如果真如專家預測成真。全球經濟進入滯漲階段,那麼參考那個時間段的經驗提供參考。

在1970年代美國滯脹時期(1969-1982年),經濟停滯與高通脹並存的環境下,部分行業和股票憑藉抗通脹屬性、壟斷優勢或結構性機遇實現超額收益,必需消費品收益。

例如:可口可樂:通過全球化擴張和品牌溢價維持市場份額,1973-1979年盈利增長121%,估值從48倍降至10倍後開啓長期增長。寶潔(P&G):聚焦高附加值產品(如洗滌劑)與成本控制,在通脹中實現穩健增長,成爲日化行業標杆。

另外電力、燃氣等公用事業股憑藉價格管制和穩定現金流,成爲抗通脹標的。

糧食危機(1972-1974年)推高農產品價格,農林牧漁企業盈利增長多次超過50%;

高股息股票:標普500在滯脹期價格指數僅漲30.71%,但計入股息後全收益率達112.86%,公用事業、金融等板塊股息率顯著提升。

週期股:鋁業(如凱撒鋁業)和化工企業在滯脹期維持高景氣,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通過重倉石油、鋁業公司獲益。

科技與製造業:結構性突破與估值修復;例如當時新型半導體與計算機;例如:英特爾:1975-1983年微處理器技術突破推動股價上漲200%,成爲納斯達克科技牛市先驅。

蘋果:1980年代初個人電腦需求爆發,產品創新驅動股價快速上漲,奠定科技股標杆地位

當然當今時間段與1970年不同了。但是邏輯不應該變化,僅僅是科技領先的內容不同而已。例如醫藥,醫療對於一個進入老嶺化社會的中國來一定是必須消費品而且是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