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業績整體下滑 頭部公司IPO撤回率、罰單高企

本報記者 羅輯 北京報道

日前,上市券商2024年半年報全數披露。按照Wind中信證券行業分類口徑統計,54家上市券商總體營收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歸母淨利潤”)相較上年同期雙雙下滑,後者降幅更是超過兩成。

分業務條線看,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和信用業務收入縮水幅度最大。其中,頭部上市券商的投行業務更是出現了“滑鐵盧”。例如“券業一哥”中信證券(600030.SH)、“三中一華”之一的中信建投(601066.SH)、滬上頭部海通證券(600837.SH)等傳統投行“大佬”均出現了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的“腰斬”。而“船小好掉頭”的一些中小型上市券商,不僅在“投行寒冬”之下實現了業務逆勢增長,通過差異化佈局,依靠資管、自營等業務的收入增長,更是拉動了這類券商整體盈收雙雙“逆襲”。

大中型券商收縮更劇烈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總體實現營業收入2478.81億元,同比下滑12%;歸母淨利潤合計爲715.42億元,相較上年同期下滑22%。

與往年不同,今年上半年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降幅最大的上市券商以大中型券商爲主。

統計來看,有10家上市券商營收規模同比縮水幅度在27%以上,其中9家總資產規模在800億元以上,有6家總資產在2000億元以上,有3家總資產在5000億元以上。同樣,有10家上市券商歸母淨利潤出現50%以上的同比下滑,其中大部分總資產在800億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榜單”中,資產規模最大、收縮幅度也相對較高的是海通證券,其營業收入同比下滑接近五成,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75%左右。另外2家資產規模在5000億元以上的是中金公司(601995.SH)、中信建投,兩家營收同比下滑分別達到28%、29%,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分別達到37%、34%。

實際上,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券商的總資產中位數是972億元,總資產800億元以下的上市券商有21家。其中僅有4家營收同比下滑幅度20%以上,有7家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在四成以上。而總資產規模在1500億元以上的上市券商有20家,這其中營收同比下滑幅度20%以上的有8家,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在四成以上的有6家。

回溯來看,2022年以前,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下滑幅度最大的前十上市券商,主要是總資產規模在600億元以下的中小型券商。這類“榜單”中不僅頭部券商佔比極小,總資產規模在800億元以上的上市券商也不多。

但是2022年中報以後,盈收收縮幅度最大的前十上市券商中,總資產規模在800億元乃至千億級以上的上市券商佔比慢慢增加。2023年上半年盈收收縮幅度最大的前十上市券商中,總資產規模在2000億元以上的大型券商佔比陡然升高。彼時在盈收收縮幅度前十上市券商中,開始呈現出總資產2000億元以上的大中型券商和500億元規模以下中小型券商,各佔近“半壁江山”的情況。到今年上半年,大中型券商“力壓”中小券商,成爲了這一“榜單”的“主角”。

爲何會出現這一情況?一位業內人士提及:“這和收入構成有關。”

在他看來,因爲大中型券商普遍投行業務收入在整體營收中的佔比更高,在去年以來的“投行寒冬”中,這部分收入的下滑成爲了拖累頭部券商整體業績表現的關鍵。同樣,受規模體量限制,中小券商的信用業務收入佔比也相對更小,在市場整體承壓的情況下,信用業務整體收縮,大中型券商受到的影響也就更大。

頭部投行悄然洗牌

進一步就投行業務的發展情況來看,在行業整體承壓之下,“二八分化”依然明顯,同時頭部上市券商的投行業務排位出現了“內部洗牌”。

具體來看,Wind數據顯示,有45家上市券商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以下簡稱“投行收入”),該數據合計達到14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239億元,整體下滑約四成。

在這一普遍收縮下,有37家上市券商的投行收入不足5億元,有17家上市券商的投行收入甚至不到1億元。

比較來看,收入規模排位前十的上市券商,合計實現接近90億元的投行收入,是剩餘35家上市券商投行收入合計規模的1.7倍。排名後35家上市券商創造的投行收入僅52億元。2023年中報數據顯示,彼時這種“二八分化”更加明顯。投行收入排位前十的上市券商合計規模約爲剩餘35家合計規模的2.3倍。這就意味着,頭部投行原本更加強勢的市場份額,在行業整體收縮下,或遭到後來者的“分食”。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去年同期投行業務收入的前五榜單,今年中報頭部券商排位發生較大變化。2023年中期,投行收入排位前五的上市券商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601688.SH)。到今年中報,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仍爲第一和第五,但中信建投從第二滑落至第四,海通證券直接滑出前五榜單,中金公司上行一位,國泰君安(601211.SH)上升三位,順利上榜,排在第三。

這其中,雖然中信證券仍然保持了投行收入規模第一,但是與第二名之間的差距急劇縮小。相較去年同期,中信證券投行收入出現“腰斬”。2023年中報數據,中信證券投行收入超第二位約12億元,今年中報,中信證券與第二位之間的收入差距收窄到4億元左右。

同樣,排名下滑二位的中信建投相較去年同期投行收入下滑六成以上,甚至高於滑出前五榜單的海通證券,後者投行收入同比下滑56%左右。

IPO撤回率、“罰單”高企

事實上,出現上述情況並非偶然。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4日,今年以來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保薦家數分別爲128家、99家、60家,排名靠前,但是這3家券商項目撤回率同樣靠前,分別約爲45%、48%、45%。

更進一步,在輔導備案項目方面,截至9月4日,今年以來中信證券在審項目方面,報送輔導備案材料1個,輔導備案登記受理28個,輔導備案終止13個。中信建投沒有新增報送輔導備案材料,輔導備案登記受理18個,輔導備案終止24個,超過登記受理數量。海通證券同樣沒有新增報送輔導備案材料,輔導備案登記受理23個,輔導備案終止14個。這3家券商輔導驗收通過項目數均爲零。

對於頭部券商而言,今年以來還有一個較爲明顯的變化——“罰單”數量出現攀升。仍然以上述3家券商爲例,根據Wind以公司及分支機構爲主體統計,中信證券今年以來已收到10張“罰單”,其中不乏因爲保薦項目,發行人上市當年即虧損、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而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的情況。中信建投同樣今年以來收到了10張“罰單”,其中大部分是因投行業務存在違規而受到處罰。海通證券亦是10張“罰單”,其中分別涉及投行違規、股權質押以及“中核鈦白違規減持案”等。

此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日前披露,海通證券前副總經理兼投資銀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姜誠君涉嫌嚴重職務犯罪,並在7月外逃,8月上海市紀委監委對其立案審查調查,辦案機關開展國際執法合作,於近日將其緝捕歸案。姜誠君是2000年就進入海通證券投行的“老將”。隨着其“落網”、調查推進,這是否會牽連海通證券過去的投行項目還暫不可知。

艾文智略首席投資官曹轍提到:“頭部投行撤回率和‘罰單’雙雙高企背後,有着監管政策不斷收緊和註冊制推進下市場快速變化的影響。”

在他看來,在註冊制推進下,有上市意願的企業涌現,投行“跑步圈地”、搶抓窗口期,一度出現激烈競爭。“蘿蔔快了不洗泥”。一些頭部投行的項目數量快速增長,但後續盡職調查不到位、質控內核把關不審慎,在監管收緊的背景下,就呈現出“罰單”攀升的情況。同時,監管不斷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投行項目要求更加審慎和精細,項目週期變長,這一階段也可能出現條件變化,多因素導致頭部投行的撤回率上升。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