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董晨宇對話張伊妍:所謂的“信息繭房”,有門有窗並不封閉
(原標題:人大董晨宇對話張伊妍:所謂的“信息繭房”,有門有窗並不封閉)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與講師張伊妍在播客中展開對話。他們從粉絲給偶像做數據談起,談及了算法被普遍應用的當下,各自對“信息繭房”“算法造神”等擔憂的理解。
董晨宇與張伊妍在對話中坦言,各自在生活中都是“追星一族”。張伊妍還在前不久發表了一篇關於增加明星的可見性的論文,其中講到粉絲爲了提升偶像熱度,在互聯網平臺給偶像做數據的諸多方法。她在論文中總結了粉絲在幫助偶像在各大平臺推廣時,平臺、粉絲和算法之間“拔河比賽”般的微妙關係。
例如,粉絲爲明星打榜的同時,也會爲平臺創造收益或流量。而粉絲也會想方設法鑽平臺算法的“空子”,如用瀏覽器插件自動完成簽到任務、爲偶像內容刷熱度。一度還出現過粉絲髮布偶像內容時統一帶有“養樂多”(贊助商)“感謝官方正能量”字眼,在“日行一善”超話中發帖,參加“養熊貓”玩法等,以試圖增加賬號健康度和推薦權重,儘管這些方法並未證實一定會有用。
從追星中的算法講起,他們又談到了“信息繭房”“算法造神”等概念。信息繭房是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類似的概念還有“迴音室”“過濾泡”等。張伊妍調查發現,公衆其實並沒有把信息繭房的原因歸結到算法上。在國內,信息繭房更多意味着一個羣體生態,大家更願意待在羣體裡而不看羣體之外的信息。在國外,信息繭房多被認爲是由於媒體操控,與算法關聯不大。
“信息繭房就是塊磚,哪用往哪搬!”董晨宇指出了信息繭房這一概念被濫用的現象。他着重分析了信息繭房與信息差的區別。其中,信息差是“0和1”的關係,指的是一些人知道某個信息,另一些人不知道;而信息繭房是“a和b”的關係,指的是大家都知道某個信息,但知道的不一樣,且越來越不一樣。他以張雪峰爲考生提供報考建議舉例,這就屬於打破信息差,而非信息繭房。
個性化推薦會不會導致信息繭房?張伊妍表示,導致信息繭房的不是選擇性接觸,而是選擇性迴避。“比如一個人非常沉浸在小紅書,而不願意看微博熱搜中各種混雜的內容,不給自己任何一點可能性看到不想看的東西,就會容易陷入信息繭房”。她表示,網友在關注自己感興趣信息的同時,可以在“繭房”上開一個“門”,多獲取一些不同的信息。
“實際在各大平臺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平臺是不開‘窗戶’、不開‘門’的”,董晨宇補充說。他介紹,算法的邏輯是用戶喜歡看就多推薦一些,但不可能只推薦此類內容。若算法一味地推送與用戶偏好相同的內容,會導致用戶觀看疲勞並最終選擇離開平臺,因此算法設計需要保證多元化的推送,保持新鮮感,並避免用戶流失。算法會通過相似性邏輯來挖掘用戶的潛在興趣。
“而且算法也受多重因素影響,比如相關治理部門、廣告商都會介入,最重要的是算法還要根據用戶的偏好做出調整”,董晨宇說。他與張伊妍將算法比喻成“半透明的盒子”或樂高,“每個人都可以指指點點,塑造其中的某一部分”。
如何避免陷入信息繭房?“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在‘繭房’上開‘窗戶’、開‘門’,平時透透氣兒,這就是一個健康的生活的狀態。實際上,人類社會已經離不開個性化推薦,因爲它提供了更爲便捷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董晨宇認爲,算法年代對人的要求其實是更高的,人們需要有素養,明白自己住在什麼樓道里,窗戶往哪開,鄰居是什麼人。他還認爲,“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孟母就是在找適合自己的“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之外,互聯網上還流傳着一種“算法造神”的說法。比如,前段時間在菏澤南站直播唱歌的郭有才在抖音爆火,於是坊間就流傳着一些“郭有才在菏澤南站直播時被平臺高管發現了”“郭有才是被算法發掘出來的”等傳言。
“我不相信抖音一下就能把郭有才推火”,董晨宇認爲,能觸碰到用戶情緒點的內容更容易獲得算法的推薦,郭有才就是如此。他列舉了郭有才感情充沛的演唱、窮困時也沒有被老婆拋棄等容易帶動公衆情緒的點。這些促成了郭有才的小火。之後郭有才又與文旅部門合作推廣當地文旅。郭有才受到用戶關注且推廣當地正能量內容在前,算法和平臺的助力會起到一點錦上添花的作用。這些共同促成了郭有才的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