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家長會爆火出圈:孩子是新手司機,父母要做稱職的副駕

作者:主創團·筱恬

養育路上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孩子到了青春期。

這句話,閨蜜算是深刻體會到了。

短短半年時間,那個貼心的小棉襖就像變了一個人。

曾經言聽計從,如今一身反骨;曾經無話不談,如今惜字如金。幾乎每天,閨蜜都被氣到想哭。

她心酸地說:“青春期的娃,簡直要了我的命,真心搞不定啊!”

閨蜜的經歷,其實大部分家長都逃不掉。到底該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是我們每個爲人父母者的必修課。

不久前,在人大附中的一次家長會上,有這樣一張PPT在網上走紅。

只見圖片中寫到:“學生是司機正在開車,而家長是副駕駛。”要想當好副駕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切記不要搶方向盤,不然你行你上

2.切記不要在旁邊一直唸叨開得不好,煩死了

3.也不要把當年開拖拉機的經驗反覆說,現在開的是電車

4.應該默默看導航,關注周邊路況,快走錯時提醒一下

5.已經走錯了,趕緊說:“沒關係,不就多繞幾公里!”

6.特別討厭副駕駛啥也不幹睡大覺刷抖音的,開車都沒動力

耳目一新地解讀,爲青春期階段的親子關係提供了全新的註腳。

青春期的孩子

渴望獨自上路的新手司機

在節目《CC講壇》中,學者王佔郡曾說過女兒在青春期的一件小事。

那天,他開車帶女兒去上課外班,注意到女兒正在後座喝咖啡,便隨口說了一句:“咖啡杯記得放在卡座上,當心別灑了。”

沒想到,這個看似再尋常不過的提醒,卻意外地觸動了女兒敏感的神經。她突然情緒激動地朝父親大喊:

“我想着放呢,你就提醒我!你說我放還是不放呢,我如果放了,算你的還是算我的呢?”

面對暴跳如雷的女兒,王佔郡趕緊道歉,表示收回自己的話。一場即將爆發的親子衝突這才平息下來。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提到,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典型的四大特徵:

1.想要與衆不同

2.想要自己做主

3.要想離開父母

4.想要尋找夥伴

而在言行上,他們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脾氣大、不聽話,彷彿一個行走的炸藥包,動不動就反應激烈,任何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足以讓他們情緒失控。

爲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爲,該階段的孩子進入了“心理性斷乳期”。

所謂“心理性斷乳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提出的概念。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身心將從幼稚走向成熟,他們內心最大的訴求就是擺脫父母的依附,擁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和空間,渴望一切都自己說了算。

一旦這個訴求無法實現,孩子便會通過一系列逆反的言行去爭取。

表面上看,這是大人眼裡的“叛逆”、“不服管教”,但實際上,這卻是長大的必經過程,也是孩子成長的正常需要。

教育專家陳默老師曾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允許被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反抗了。”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路,那麼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那個新手司機,車技尚生疏,卻已迫不及待想要獨自上路。

這時候,身爲副駕的父母若是和以往一樣想要控制方向盤,只會和司機引發搶奪糾紛,導致危險發生。

家長要想當好副駕

以下幾點是關鍵

正因如此,我們只有做一名稱職的副駕,才能幫孩子儘快成爲自己人生路上的“老司機”。

1、管住嘴

節目《放學別走》中,曾來過一個11歲的吉林男孩楊淇。

他一上臺,就吐槽自己有一個愛嘮叨的媽媽,就像是一部永不停機的手機。

他還模仿了媽媽平日裡喋喋不休的模樣。那惟妙惟肖的神態,把觀衆逗樂了,也讓無數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此前,曾有機構對1000名中學生做過一項家庭教育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最不喜歡父母的哪種行爲?”

結果顯示,有55%的學生選擇了“嘮叨”。

唐僧一般的父母,只會招致孩子無盡的厭煩。正如一位網友在面對自己母親時的心路歷程:

“我真的快受不了我媽了,儘管我知道我不能這樣,我很愛她,但是隻要跟她在一塊我就特別有情緒,她一回家就抱怨、嘮叨,負能量爆棚,我真的好想回學校,儘管放假也不想在家。”

因此,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我們要收起說教,適時閉嘴。

2、俯下身

所謂俯下身,指的是摒棄家長本位思想,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並尊重他們。

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曾來過一個17歲的少年小駿。

他對父母態度惡劣,不僅會指名道姓地使喚他們,甚至還會打罵他們。

而小駿之所以如此忤逆,是源於一件小事。原來,母親曾在放學時當着全校同學的面訓斥他,讓他沒有面子。這讓他感到不被父母尊重,於是也選擇了不尊重父母。

在青春期,如果我們依然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孩子,只會把他們越推越遠。

唯有“俯下身”、“蹲下來”,跟孩子像朋友一樣平等交流,才能更好地共情他們的感受,很多親子矛盾也會迎刃而解。

3、樹榜樣

某教育論壇上,一位家庭教育專家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父親心急如焚地找到她,說自己高二的兒子迷上了手機短視頻,天天刷個不停,成績因此也直線下降。

爲此,他試過沒收手機、強硬管教,卻都不管用。兒子總能想辦法搶奪回手機,還更加變本加厲。

聽了這位父親的描述,專家問道:“平日裡你自己看手機多嗎?”

這位父親沉默了。原來,他自己就是短視頻的重度使用者,此前總會在兒子面前看手機。這一切,兒子看在眼裡,最終也染上了和父親一樣的壞習慣。

這位專家於是有感而發:“在青春期,家長一次的行動勝過叮嚀一萬次!”

時代在變化,教育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孩子的想法和興趣愛好,我們未必瞭解。

因此,與其一味控制和說教,不如首先做好自己,規範言行,成爲更好的家長。

榜樣的力量,會在潛移默化中帶動孩子不斷進步。

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智慧的家長這樣做

前幾天,跟閨蜜再次小聚,發現她一掃往日的愁眉苦臉,整個人輕鬆了不少。

追問之下,她說出了實情。原來,自從改變了教育方式之後,她和女兒的關係改善了不少。

閨蜜舉了一個例子。

同樣是看到女兒在看課外書,沒有寫作業。放在以前,是這樣的情景:

閨蜜:“要不你先寫完作業,再看書吧。”

女兒:“好的,我知道了,我等下就寫。”

(二十分鐘後)

閨蜜:“你要不先寫作業?”

女兒:“行了,我知道了,別說了。”

(又過了十分鐘)

閨蜜:“你不是說還有語文和英語的作業沒完成嗎?還有做奧數題,你還不趕緊寫完?”

女兒:“我知道了,你不要說話。”

閨蜜:“我提醒你先完成作業,再看書,這樣不好嗎?”

女兒:“煩死了,你不要說話。”

閨蜜:“我都提醒你幾次了,你還不寫?”

女兒:“你煩不煩?”

閨蜜:“你這是什麼態度?!”

女兒:摔門而去。

又是一場親子矛盾一觸即發。

但是現在,閨蜜只會提醒女兒一次。

閨蜜:“要不你先寫完作業,再看書吧。”

女兒:“好的,我知道了,我等下就寫。”

在這之後,閨蜜會拿出一本書,靜靜地坐在女兒附近閱讀。半個小時後,她擡眼一看,發現女兒已經在寫作業了。

閨蜜感慨道:

“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自己會安排好,何必需要我的提醒。如果真的不寫,就讓她自己承擔後果也無妨。

很多時候,都是家長自己放不了手。其實我們要相信孩子,他們可以獨自搞定,也希望能自己去搞定。”

的確如此。

到了青春期,我們既要把獨立還給孩子,允許他們有試錯的空間;也要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