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爲什麼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這兩天有個很讓我驚訝的事,就是沒想到一篇關於解讀有關辛德勒謠言的文章(微頭條)在知乎和今日頭條有這麼大的流量和如此多的評論,特別是評論裡有如此多的謾罵和指責也讓我很驚訝,你說歐洲人反猶也算有羣衆基礎,至少是從古至今都生活有大量的猶太人。搞不懂爲什麼中國人會有這麼強的反猶意識,都是信仰穆斯林的嗎?

原本是想寫篇長文,寫到後來決定分成兩部分吧,分別是“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和 “如何識別網絡上的假消息”。

先說第一個爲什麼“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1971年美國社會學家保羅·拉波特首次提出了“認知封閉”(cognitive closure)概念,指個體在面對複雜、模糊或不確定的信息時,爲了減輕心理不適,過早地形成一個自己內心確定的觀念或結論,從而抵制新信息的接受和處理。通俗點說就是“人們往往只相信和與他們自己的世界觀相符的事物,而對不符的東西視而不見。”

而在目前流行的互聯網信息流推送算法加持下,往往人們在網上瀏覽時會更被推送符合個人傾向的內容,反而加強了這種認識封閉的現象,於是網上許多大V就自然而然的通過特有的文章去聚集一批認知差不多的人,相互間又形成了正反饋機制,再通過一些大規模直播或宣講來儀式化,最終成爲一個類似類似原始社會大巫師的地位。最終失去了基本的理性、開始具有反常識的特徵。

在組織行爲學中,管這種現象叫做“傻瓜共振”。這詞出自加拿大社會學家戈夫曼(Goffman)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組織內愚弄的行爲》("The Fool's Errand: The Behavior of Foolishness in Organizations")。

在書中戈夫曼認爲,人們在實際社會互動中,往往不是理性的、清醒的,而是“愚弄與被愚弄”的。原因在於人類屬於社會性動物,有強烈地”獲得認同“的需求,於是當人們感覺自己被排除在某個社會圈子之外時,爲了獲得圈內人的認同,他們會採取相同的行動。即使這些行動可能是荒謬、沒有意義的。以前這種情況往往存在於傳銷、教育機構或宗教內部。

但在互聯網興起後,這些人可以通過網絡迅速聯合起來,在流量算法加持下他們只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事情,只贊同自己想贊同的觀點,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導致一些錯誤或虛假的信息在社交媒體等渠道上迅速傳播,並引發公衆輿論的熱議。嚴重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導致羣體暴力或其他不良後果。

例如短視頻的傳播就讓人無法再有耐心去思考,最終只能人云亦云。

還可以舉個例子就是現在的社交軟件你可以很容易拉黑與你持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反駁者,於是你身旁只剩下跟你相同的人。久而久之,你只能聽見另一個自己的聲音,最終使形成了“我纔是對的,其他人都是錯誤的”的意識,導致“迴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這個效應的意思是:當越來越多的相似者聚集在一起時,就會產生強大的迴音,迴音再產生迴音,聲音就會反覆被疊加,於是置身於其中的人,只能被一種觀點籠罩。在這個圈子裡面的同一種看法,不斷地被肯定,不斷的被重複,不斷地互相傳播,並且排斥異見。最終導致這個圈子裡的人,視野越來越狹窄,思想越來越偏激,偏見越來越嚴重。

換句話說人們表達的永遠不是內容本身的正確,而是背後迫切被理解的心情。每個人都在證明自己是對的,一旦看到不符合自己口味的事實,大腦就會立刻蒐集證據去證明對方是錯的,這是人性的基本屬性。

原本社會學強調的是通過言論自由和支持反對派的方式來打破這個效應,但在網絡世界裡,算法形成的內容推送機制反而是更精準的給每個人投放他們最想要的東西,反而加強了這種效應。正如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衆》一書中所說的異:人們在羣體中的行爲往往不理智、易受情緒影響,並且容易受到操縱。一羣人聚在一起時,他們的行爲往往會變得愚蠢,即使他們單獨行動時可能並不是那樣。在社會學上稱之爲愚蠢一致性(Foolish Consistency)。

最終的結果就是“思維封閉”。這種現象的特點爲:敏感、多疑,總認爲外界在入侵自己,時刻都是提防的姿態,內心自卑、思想保守,有強烈的主觀意識。主要的精力都在內耗上,往往總是跟自己較勁。

再舉個關於辛德勒文章的例子,在有個評論裡那人實在沒的可說了,就指責爲什麼辛德勒死了後猶太人不照顧他老婆,直到拍攝辛德勒名單電影大火後才被發現其生活窘迫?

我不得不回覆辛德勒和他夫人從1957年就開始分居了,原因就是辛德勒情人不斷。1958年辛德勒返回德國,他夫人留在阿根廷就沒跟着回德國。猶太人報答的是辛德勒,沒必要把他家裡人都照顧上吧?感覺這些人真像易中天所說的,對自己的要求是無下限,對別人的要求是無上限。

而相反的“思維開放”的特點爲: 自信、謙卑,對外界的包容性很強,時刻都是接納的姿態,能夠換位思考,就事論事,客觀冷靜,很少有偏見。多數精力是對外的,因爲他們沒有什麼執念,也就不需要騰出精力說服自己。

所以當年改革開放一開始爲什麼首先要強調解放思想,因爲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腦袋裡想的一切都是對的,那你口袋裡爲什麼沒有你想要的?

如果仔細檢查我們過往犯過的那些錯誤,或者失去的各種機會,你會發現這些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的“認知侷限”帶來的,這不是別人蓄意破壞的。

人生最難突破的就是思想的禁錮,所以突破了叫覺醒或開悟。但這個突破或覺醒,1%靠別人提醒,99%靠社會的或事實的毒打。因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