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從《邊水往事》看國產劇創作羣體新氣象

謝陽

隨着“互聯網+影視產業”的飛速發展,國產劇市場一片繁榮,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劇集也不斷與觀衆見面,近日開播的《邊水往事》,便好評如潮。

這部劇講述了年輕人沈星(郭麒麟飾)意外流落邊陲小城,在尋找舅舅的過程中,遇到神秘大佬猜叔(吳鎮宇飾),開啓險象環生的“邊水”之路,在萬千誘惑中仍堅守善良本性。該劇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類型化敘事、電影質感、深刻的人性觀照,呈現出較強的個人創作風格,這直接表現在類型間的融合與雜糅、次類型的探索與創新,敘述結構上即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敘述聚焦配比方式的重組,顯示出了創作者探尋個人表達與資源拓展之間平衡路徑的努力。

“類型片”實際上與社會時代關係親密,“類型”界定在中國社會語境下、在當代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當下爲吸引廣泛的觀衆羣體,劇集在類型上的相互融合與雜糅似乎已經成爲一種必然的趨勢。由於類型的區分互相交叉和互相重疊,因此類型元素同樣也是交織合併的,《邊水往事》便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類型雜糅的創作方法。該劇不僅是一部娛樂性強的犯罪懸疑劇,也是一部探索人性與生存的現實主義題材劇,通過小人物冒險凸顯出善良慈悲的人性之光。這其中既有“互聯網+”時代下“用戶思維、平臺思維”指導類型電影創作風向的影響,又有因中國導演新力量的“加盟”,使創作變得更具探索與實驗性,國產片也因與這批新人導演產生的藝術疊交而更加富於活力和青春氣息。

《邊水往事》的導演算(牟芯岑)是一位80後,雖然該劇不論劇情和表現手法,還是一衆實力派演員陣容,都是對年輕導演的不小挑戰,但由於網絡視聽平臺爲其創作環境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以及監製懸疑電影大師曹保平的坐鎮,使得年輕導演很多奇思妙想在創作中得以實現。《邊水往事》僅每集的片頭片尾和字幕,團隊就耗費諸多心思。從以上可見網絡視聽平臺在扶植青年導演人才的支持力度,不僅爲其項目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而且對創作內容進行引導與支持,使得年輕導演可以在多元化類型探索中找尋到自我表達的空間,進而在不斷的拍攝實踐中成就真正屬於自己的獨有風格。

相較從前“導演新手”只能在偶像劇裡打轉,如今的年輕導演能憑個性、創新脫穎而出。《邊水往事》的導演算、《漫長的季節》的導演辛爽、《新生》的導演申奧、《異人之下》的導演許宏宇等越來越多的新人導演逐漸開始駕馭重點選題、現實主義題材,中國影視界“傳幫帶”的優良傳統,不僅拓展了年輕導演的創作邊界,而且催生主流文化與娛樂訴求融合新生的趨勢。我們看到當下一衆新銳導演的作品開始集體亮相在觀衆面前,這對整個影視行業而言,“英雄不問出處”恰是國產劇迎來百花齊放、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