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險需降本提質防風險

近年來,我國人身險保費收入持續增長,保險作爲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重要作用愈加凸顯。一方面,覆蓋人羣不斷擴大,覆蓋多年齡段人羣的包容性普惠保險產品體系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末,大病保險覆蓋12.2億城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保障人數持續增長。另一方面,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24年1月至2月,我國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加10.5%,賠付支出同比增加93.1%。

人身險業高質量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背後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在政策引領和監管促動之下,保險業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作爲。近年來,保險監管高度重視引導行業切實迴歸本源,保險業也積極找準“保險業姓保”的着力點,探索“保險業姓保”的有效途徑。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行業從不同年齡、不同類型人羣的個性化、多樣化以及不斷升級的保險保障需求爲出發點,設計推出覆蓋新市民、新業態羣體、老年人口、學生兒童等特定羣體全年齡段的包容性保險產品體系,特別是城市定製型保險等普惠保險“現象級”產品發展快速,保險服務覆蓋面顯著擴大。

二是在新技術發展的支撐之下,保險業能夠開拓創新、有能力作爲。伴隨互聯網和網絡平臺在經濟生活中滲透度的不斷提升,保險業有條件擺脫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一方面可以更快捷、更廣泛地觸達用戶,包括傳統渠道很難覆蓋的長尾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大大提升保險企業瞭解消費者、甄別風險、實現銷售和理賠服務的效率,從而顯著降低保險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提升行業覆蓋面、擴大保障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正是因爲行業數字化水平的提升,壽險業有條件放棄長期以來難以擺脫的“人海戰術”,不再以“增員換增量”、爲了業務擴張盲目招攬原本就不具備可持續展業能力與資源基礎的營銷人員,而是對代理人隊伍“清虛提質”,着力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的代理人隊伍,以“單兵高產能”來促進可持續增長。截至2023年末,全行業保險代理人數量較2019年頂峰時期降幅達七成左右。

三是在經驗不斷積累的背景下,保險業順應發展規律積極作爲。伴隨行業逐步成長,相關數據、經驗不斷積累,壽險業在保險相關服務生態體系中的整合能力也日益加強,從而有條件積極拓展保險服務的邊界,佈局“保險+”服務發展模式。例如,近年來很多保險企業積極開拓養老、健康管理等相關服務資源,打造“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醫養”的新型模式,促進消費者健康風險減量,提升醫養服務可及性,廣受市場關注與認可。

可以說,人身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得到了有效強化。但不容否認的是,壽險企業2023年業績整體並不理想,防風險仍然是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利差損風險擡頭。去年以來,銀行掛牌利率下行、理財產品收益不盡如人意,預定利率較高的儲蓄型壽險相較於“競品”表現出比較優勢,可以說,人身險公司以較高的負債成本支撐了2023年保費規模兩位數的增長率,但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行業資產端表現不佳,資產負債未能聯動使得利差損風險相應擡升。二是風險化解難度增加。去年行業整體利潤水平下降,不少企業出現虧損,雖然作爲行業安全基本盤的大型險企總體穩健,但行業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擡升。

不過,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人身險業應該有更多積極作爲,藉助市場利率處於低點的有利時機,調整產品負債成本、用增量業務逐步降低負債成本,並積極開發非固定利率類型產品,在防範利差損風險的同時優化業務結構。藉助“報行合一”的實施,打破過去手續費無序競爭的“囚徒困境”,真正有效降低渠道管理成本、提升經營效率、優化渠道結構。藉助“保險+”經營模式創新,拓展差異化競爭的維度,擺脫同質化經營帶來的非效率競爭狀態,真正有效提升客戶黏性和獲得感。只要行業堅持高質量轉型、紮實行動,發展壓力就會變爲成長動力。

(本文來源: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鎖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