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就輸了」這句話是真的!佛陀2千年前就在用的「人際心法」公開

東大名僧草薙龍瞬在著作《不反應的練習》中提及,想防止「無謂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即站在「不要反應」的前提上。 示意圖/Canva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與「情感」相關的煩惱。職場也好,家庭也好,不論走到哪裡,人經常爲「情感」煩惱,並使得壓力累積,結果因爲憤怒而無法集中精神。有人工作失敗而情緒低落;有人失去重要的東西而傷心;有人對未來不知如何是好而感到不安……種種內心的動搖,都是「情感」的表露。

「如果能妥善控制情感該有多好!」相信這是每個人的希望。

「情感」也是心理的「反應」。接下來就來學習可避免因爲情感而受害的智慧。

首先,整理人的煩惱,佛教將「情感方面的煩惱」大略分成兩種。

第一種:防禦不愉快的情感產生,一涌現情感,就立刻清除。

第二種:思量該怎麼與對方相處。

多數煩惱來自人際關係?佛陀這樣說…

第一種是「情感」的問題,第二種則是「關係」的問題。這非常重要,有必要分開來思考。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把這兩個問題混淆了。當「生氣」(憤怒的情感涌現)時,立即出現針對對方的「反應」—滿腦子想的都是「那個人說了這種話」、「他做了這種事」。之後互相以憤怒的情感和「我是對的」、「他應該……纔對」的判斷來對抗,結果陷入永無止境的煩惱。

經常聽到有人說:「人際關係是煩惱的原因。」但如果依據佛陀的思想,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爲,「因情感而煩惱」與「應該如何跟對方相處」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感」是自己這方的問題,不妨與「如何跟對方相處」分開來思考。首先來學學佛陀解決「情感」的方法。

跟佛陀學做人:「不作反應」是最大的勝利

防止「無謂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即站在「不要反應」的前提上。「不反應達人」佛陀有這樣一段故事。

佛陀是一位「覺醒人」,在古印度聲望不斷攀高,當時連擁有數百名弟子的著名婆羅門(祭司)之中,也有人成爲佛陀的弟子。不論古今,種姓制度在印度都具有絕對的地位。佛陀的身分其實是比婆羅門低的「剎帝利」階級(古印度種姓制度中的軍人貴族)。最高階級的婆羅門成爲佛陀的弟子,在當時是相當重大的事件。

有一次,一位德高望重的婆羅門,聽說一名與他同姓氏的婆羅門成爲佛陀的弟子,怒氣衝衝來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在衆多弟子和來訪者面前,以極盡誹謗中傷的話羞辱佛陀,場面非常緊張。

但是佛陀平靜地回答:

「婆羅門啊,你在家中設宴,如果客人沒吃,那麼這些食物屬於誰的呢?」

婆羅門被佛陀質問,不得不回答:「當然是我的。」

「那你怎麼處理這些食物呢?」

「我自己吃啊。」婆羅門回答。

於是佛陀這樣說:

這裡所說的「食物」,正是婆羅門怒罵佛陀的言詞。如果佛陀對婆羅門的話作出反應而回罵,等於自己也作了相同的反應—吃了食物。因此佛陀絕不「接受」,也就是「不作反應」。

佛陀被普通人一定會發怒的言詞怒罵,以「不反應」來對付。因爲他清楚知道要以「無痛無苦之心」爲人生目的,「作出反應使內心混亂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他貫徹不論任何時候絕不反應,只觀察和理解對方的立場。

從佛陀這種「合理」的態度,可以學習到:「不反應纔是最大的勝利」。佛教中所謂的「勝利」,並不是擊敗對手,而是「不要向對手反應而丟失自己的心」。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圖/究竟出版

本文摘自《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2024/6/1 究竟出版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