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全球變暖將引發一場“氣候大流行”傳染病
來源:媒體滾動
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21日報道,全球升溫2攝氏度將會增加人類與病原體接觸的機會,引發一場“氣候大流行”。鑑於攜帶病原體的生物活動範圍擴大,感染者的數量也將呈爆發式增長。
在所有生物中,沒有哪個物種對人類造成的傷亡比蚊子更大。而氣候變化給了蚊子壯大種羣的好機會,因爲它們一年中的活動時間得以延長,棲息地面積也將擴大。
作爲登革熱病毒傳播媒介的白紋伊蚊的活動區域已經開始向北海道拓展。1950年時白紋伊蚊還無法在日本關東以南的地區生存,但2015年時已經在青森縣確認發現白紋伊蚊的蹤跡,跨越津輕海峽也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蚊媒導致的傳染病患者人數將達到5億。美國正在遭受蚊子的威脅。賓夕法尼亞大學10月發佈的報告警告說:“即使是在自家後院也可能存在攜帶病原體的蚊子。”
洛杉磯衛生當局今年夏天曾發佈警告,稱登革熱的感染形勢處於前所未有的狀態。8月,新罕布什爾州出現了十年來首個東部馬腦炎病例,導致1人死亡。
截至10月1日,美國已經確診880例西尼羅河熱病例,這種病毒每年都會在美國引發感染。甚至在新冠大流行期間牽頭美國防疫工作的安東尼·福奇也未能倖免。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凱瑟琳·霍爾·賈米森警告說:“不一定非要出國纔會遇到可能引發嚴重傳染病的蚊子。”但是公衆對於危機的認識不足。在該大學對1000人實施的調查中,擔心感染登革熱或西尼羅河病毒的比例僅爲16%。
氣候變化擴展了蜱蟲、跳蚤、蝙蝠的活動範圍,成爲傳染病傳播的溫牀。美國夏威夷大學警告說,氣候變化正導致全球範圍內超過200種傳染病的患者人數增長。
曾經擔任日本政府新冠疫情防治對策小組組長的尾身茂指出:“全球變暖無疑將成爲引發大流行的背景之一。”
愈發猛烈的颶風導致美國東部的湖泊環境變化,促進了高致死率的“食肉細菌”的繁殖。2023年,致死率高達40%的尼帕病毒在印度造成2人死亡。南美洲沿岸海水溫度上升引發的厄爾尼諾現象與乾旱導致的森林食物的匱乏使得蝙蝠不得不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尋找食物,有觀點指出,蝙蝠很可能就是尼帕病毒的宿主。
北極圈的永久凍土層中則藏有3萬年前被無意間埋入的“定時炸彈”。永久凍土層佔到北半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古老的病菌數萬年來一直沉睡在地底。2016年西伯利亞發生炭疽菌傳播,一名少年在接觸被感染的馴鹿後死亡。
新冠病毒的變異和傳播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下一場悲劇發生的原因或許就是氣候變化。(連載·四)(編譯/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