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臺積電產能佈局向日美德分散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道 據日本《每日新聞》1月6日報道,臺積電將在日美歐全面鋪開通用半導體生產。2024年12月,臺積電位於日本熊本的工廠正式量產,2025年後,其在美國和德國的工廠也將投產。此前,臺灣一直推行所謂“硅盾”戰略,但眼下已經轉變爲與各國加強合作,將通用品產能分散至全球。
報道稱,臺積電位於日本熊本縣菊陽町的新工廠已於2024年12月開始量產12至28納米制程半導體,主要向索尼等企業供貨。
對臺積電來說,12至28納米規格屬於通用半導體,而在有着半導體制造“落後世界十年”之稱的日本,此前只生產40納米級半導體。目前,臺積電在日本的第二家工廠已經開建,尚未選址的第三家工廠也將納入計劃。
此外,臺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工廠也在建設中,計劃於2025年1至3月間開始量產。2027年,其位於德國德累斯頓的歐洲首家工廠也將建設完工。屆時,臺積電將主要工廠分散佈局於臺日美歐的“四極體制”將得以確立。
報道稱,歷屆臺當局一直推行名爲“硅盾”的防禦戰略,旨在將臺灣打造成“全球半導體工廠”。
創立於1987年、由臺當局作爲第一大股東的臺積電就是踐行這一戰略的排頭兵。集邦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代工行業的佔比達到67%,其中先進半導體佔比更是高達近80%。
報道稱,新冠疫情導致半導體需求態勢驟變,成爲臺積電轉而在日美歐全面鋪開產能的契機。全球性的供應鏈混亂也讓人們意識到產能集中於臺灣的風險。日美德政府於是通過提供鉅額補貼吸引臺積電投資建廠並獲得積極迴應。
但即將於1月20日上臺的特朗普政府可能帶來不確定性。
2023年,美國錄得對臺貿易鉅額赤字。特朗普在選舉期間就主張“臺灣正在竊取美國的半導體產業”。
如果臺積電成爲靶子,臺灣可能會面臨美國方面針對半導體行業的關稅壓力和強制技術轉讓。美國半導體行業的人工成本比臺灣高出30%,勢必會導致成本上升。
報道稱,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先進半導體的需求也在上升。爲防止“去臺灣”的趨勢加強,臺積電採取了在先進半導體方面保護本土生產的戰略。
在臺當局看來,在向海外轉移通用產品產能的同時,將先進產能留在臺灣將得以在安全領域維持優勢地位,此外,通過擴大現地生產加深與日美歐的關係,能爲臺灣打造一面“盾牌”。(編譯/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