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中心物理治療積極介入 46歲腦麻患者從輪椅站起來

46歲的李忠奇是腦性麻痹患者,4年前被爸爸推着輪椅來到景新,經過日照中心治療師訓練,逐漸重拾行動能力,如今每天至公園散步一個小時。記者黃義書/攝影

臺灣面臨超高齡社會問題,長期照顧成爲如今青壯年族羣最爲沉重的負擔,對身心障礙家庭來說,更是需要許多社福資源的協助。46歲的李忠奇是腦性麻痹患者,本來由阿公照顧,除了跟着大人出門採買,平常時間只能在家,阿公過世後,父親申請退休,親自照護。隨着病情惡化,忠奇30歲後,幾乎無法自主行走。4年前,經過日照中心治療師指導、訓練,逐漸重拾行動能力,每天至公園散步一個小時,讓老父親喜出望外。

4年前忠奇爸爸在友人介紹下才將忠奇帶到景新身障社區長照機構,剛開始若不使用助行器就無法走路,否則就要人家牽着,但經過治療師的訓練後,每天離開日照中心後,可以先去公園散步1個小時後再回家,原本以爲忠奇只能在家慢慢失去行走能力,甚至得靠輪椅代步,但現在能夠重新走路,爸爸相當感動。

景新身障社區長照機構社工師兼主任黃珉蓉說,忠奇剛來到景新時,是爸爸推着輪椅來的,但經過物理治療師評估後,設計適合的體適能活動,慢慢的從別人攙扶行走,到現在可以自主行走。

唐氏症基金會巡迴物理治療師周瑞育表示,機構物理治療師的角色跟醫院相當不同,機構一位物理治療師平均得要關注100多位的服務對象,個案1周至少進行3次評估,有時前一天在家跌跤或癲癇發作,都會造成估能下降,因此,體適能活動強度就得要調整。同時機構工作人員,也要在物理治療師的照看下提供服務,避免造成職業傷害。

周瑞育說,由於機構內的服務對象相當多元,每位個案的障別不同,需要的輔具也不同,即使是一樣的輔具「使用調整」上也各不相同;但過往照服員學會輔具使用後,不太會注意自身服務時的姿勢,或出力方式,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職業傷害,而物理治療師不僅服務機構個案,也是機構工作人員們的後勤、後盾。

黃珉蓉指出,社福體系大多沒辦法聘請到足額物理治療師,主要就是「成本考量」,一般社區日照中心服務比約1比7、1比8,但景新着重個案的自理能力,因此服務比控制在1比4,最多1比5,但是因爲是「公辦民營」的機構,同時又有基金會的資金挹注,否則一般社服單位難有相關的條件可以做到。

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表示,對於身心障礙及失能個案來說,定期復健治療相當重要,如果物理治療師能夠密集介入,就可避免個案「愈照顧愈衰弱」。但物理治療師聘用成本較高,如果機構無法招募治療師,建議高需求的個案考慮「到府復健」,採自費方式接受復健,一般來說,只要持續3個月物理治療,就有明顯改善。

景新身障社區長照機構有物理治療師(右一)負責看顧照服員(右二、左一),協助個案安全地使用輔具,也避免職業傷害。記者黃義書/攝影

黃珉蓉指出,社福體系大多沒辦法聘請到足額物理治療師,主要就是「成本考量」,景新由於是「公辦民營」的機構,有條件可以請到足夠的物理治療師進入協助。記者黃義書/攝影

景新身障社區長照機構內設有多感官室,提供給自閉症患者一個情緒紓緩的空間。記者黃義書/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