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喝湯,身體遭殃!
隨着冬季的到來,很多人都有煲湯喝的習慣,認爲湯不僅好喝,也是營養滋補利器。不少人還認爲營養都在湯裡面!“大骨湯”補鈣得很!飯前喝湯比飯後喝湯好……
但事實上,這些關於湯的認識和想法都是錯誤的!
這些喝湯誤區,你犯了嗎?
營養都在湯裡,湯比肉有營養?
“湯比肉有營養”這個錯誤的觀點不僅老年人有,很多中年人、年輕人都有,實際上——湯的營養遠低於肉,別再只喝湯不吃肉了!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湯的營養價值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過量飲用甚至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在熬製魚湯、骨湯、肉湯的過程中,雖然會溶解出少量的蛋白質,但同時也會溶解脂肪和嘌呤。如果只喝湯、不吃肉,相當於扔掉了90%以上的蛋白質,卻攝入了不少的嘌呤、脂肪和鹽。
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
長時間煲湯不但會使食材的營養流失,還會導致湯中嘌呤、脂肪含量升高,不利於健康。
蔬菜湯煮至食材稍微軟即可,肉類湯烹煮1小時左右最佳,最長不要超過2小時。
湯越濃,營養價值越高?
有些人對乳白色的濃湯有一種執念,認爲這種湯特別“滋補”。
實際上,湯呈現乳白色的原因,是脂肪在熬製過程中發生了乳化,脂肪微粒由於光線作用而呈現出乳白色,這與湯的營養價值多高並無直接關聯。
長期大量攝入這類脂肪高的湯品,反而會加重身體負擔,對人體消化系統和心腦血管等造成損傷。
湯越鮮越好?
越是鮮美的湯,其中的肌酐、肌酸和嘌呤等含氮浸出物就越多。這些物質過量攝入會增加我們機體的負擔,長期食用會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補鈣就喝“大骨湯”?
傳統觀念中,一直認爲骨頭湯是個好東西。骨頭、骨油富含鈣質,拿來熬湯豈不是大補?實際上,骨頭湯味道鮮美,其補鈣效果卻微乎其微。
骨頭確實含有大量鈣質,但難以溶解,人體吸收更是困難。據檢測,1公斤排骨熬成的骨頭湯中,鈣含量只有15毫克,不及骨頭中的萬分之一。至於骨髓和骨油,它們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過多攝取反而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飯前喝湯好,還是飯後喝湯好?
有人認爲如果吃飯前喝點湯,吃飯的時候就會吃得少,對減肥有幫助。但實際上,胃需要20分鐘才能向大腦傳遞飽腹信號,也就是說喝湯後還需等待20分鐘再吃飯。而飯後喝湯,則容易導致過量進食。
至於是飯前還是飯後喝湯,取決於個人喜好。
掌握這3點,喝湯更健康
雖然湯的營養價值不及肉,但喝湯如同喝熱水一樣,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爲了健康着想,建議大家這樣喝湯:
雖然湯很鮮美,能暖身暖胃,但爲了健康,大家仍需適量飲用。
來源 ||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