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AI更好賦能各行各業
劉慶峰 陳宏斌 呂紅兵 張俊傑 江浩然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正成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2024年,“人工智能+”行動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今年兩會,AI、DeepSeek成爲熱詞。如何讓AI更好賦能各行各業,實現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部分代表委員。
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
構建人工智能技術自主可控生態
“2025年,我最希望推動完全自主可控的通用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建設。”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今年的關注點,聚焦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生態。
劉慶峰表示,在自主可控平臺上發展通用底座大模型並達到全球頂尖水平,特別是在國計民生相關重點領域對標並實現超越,對我國在未來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贏得戰略優勢至關重要。
以科大訊飛3月3日升級的星火X1爲例,作爲當前唯一採用全國產算力訓練的深度推理大模型,星火X1以70B參數量實現了在數學能力上全面對標DeepSeekR1(參數量671B)和OpenAIo1,且在中文數學的各項任務中實現領先。基於星火X1的星火醫療大模型X1,在診斷推薦、健康諮詢等醫學任務上效果大幅超過了GPT-4o以及DeepSeekR1。
“訊飛星火大模型創新實踐表明,基於國產算力底座開展大模型訓練和算法創新是可行的。”劉慶峰表示,構建真正基於國產算力軟硬件協同的生態體系恰逢其時。“但國產算力軟件生態基礎薄弱,算子庫、工具鏈、開源訓練框架及開發平臺等配套工具尚不完善,亟需加快推進基於國產算力底座的大模型研發創新、場景應用、生態開放全鏈發展。”
如何加快構建國產算力平臺上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及產業生態?劉慶峰表示,要鼓勵基於自主可控國產算力平臺的大模型研發和應用,對做國產算力芯片的企業和使用國產芯片訓練大模型的企業給予資金專項支持,在國家公共算力上給予資源傾斜,加速基於國產算力的大模型算法創新;鼓勵央國企優先採購基於國產算力平臺研發的全棧自主可控大模型;優先推廣基於全棧自主可控大模型的行業垂直應用。
同時,構建數據資源充分共享機制,依託中國廣泛的AI應用場景,積極推廣大模型在產業應用領域的應用,並形成數據飛輪,讓中國率先獲得AI產業落地紅利。
此外,相關部門專項支持基於國產算力平臺的生態體系建設,鼓勵依託自主可控算力底座建立的大模型開發者生態發展和開源社區建設,專項支持加快形成國產大模型生態體系和工具鏈,加速我國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發展。
劉慶峰還提到,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度重構國計民生領域。例如,就業方面要加強人工智能新職業的規劃與管理,系統性梳理AI時代產生的新崗位,強化崗位認證工作;鼓勵高校、職校緊跟趨勢,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科學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加強AI技能培訓,尤其要爲低收入羣體提供免費培訓機會;並通過建立“AI就業動態監測平臺”,在長三角、珠三角等製造業集聚區試點“失業風險預警系統”,並要求大規模部署AI的企業提交替代崗位數量、再就業方案等社會責任報告,確保技術應用與社會公平協同發展。
教育領域,他建議梳理全學段AI課程體系,增加AI通識課,構建覆蓋全學段的AI教育體系;出臺中小學AI實驗室建設標準,深化職教與高教校企“AI產業學院”,開展全國性AI挑戰賽破解真實產業難題,強化學生應用能力。
文/本報記者武文娟供圖/受訪者
全國人大代表陳宏斌
完善基礎教育人工智能課程設置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中小學教育,備受外界關注。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陳宏斌看來,未來孩子們既要學習有關人工智能的知識,也要使用人工智能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我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所以長期以來一直關注中小學的信息科技教育。”陳宏斌注意到,近段時間以來,隨着DeepSeek、春晚科技元素等驚豔亮相,科技力量掀起了一股科創熱潮,“從教育工作的角度來看,就是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
陳宏斌說,2022年人工智能已經納入中小學信息科技的課程標準,但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比如課程設置內容分散、師資力量薄弱、實驗條件不足等。
如何破解難題?對此,陳宏斌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對人工智能教育進行全面規劃,並通過一些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進一步地推動落實,讓中小學的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中小學的人工智能教育包括哪些內容?陳宏斌提到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學人工智能”,一個是“用人工智能學”。
所謂的“學人工智能”,就是要系統學習人工智能知識。學習的不僅僅是使用技巧,還包括人工智能的歷史,以及其背後的原理、思想等。“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應制定有差異性的課程標準。比如,小學初中是普及,到了大學就要更深入地學習。另外,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課程設置也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陳宏斌說。
“用人工智能學”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去解決生活、學習當中碰到的各種問題。陳宏斌稱:“在交流中有代表說,孩子使用人工智能去寫作業該怎麼辦?我覺得這涉及到人工智能倫理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所以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過程中應該關注相關的道德倫理教育。”
陳宏斌還建議,培養具備人工智能知識和教學能力的專業教師,“現在,真正能把DeepSeek用好的人不是很多,中小學的一線需要一些專項培訓,提高人工智能的師資隊伍。此外,鼓勵課程與教學創新,學生能夠接受更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教育。”
文/本報記者孟亞旭供圖/受訪者
全國政協委員呂紅兵
加快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法規
近來,生成式人工智能(簡稱“GAI”)備受關注。GAI改變並改善着人們的工作習慣乃至生活方式。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我國應加快制定一部有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政法規。
“AI引發版權之爭不斷;已逝明星AI視頻出現在短視頻平臺,逝者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受侵害情形頻現;AI聊天角色回答問題出現色情、‘擦邊’、暴力對話,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出現新情況;AI製造‘老同學’頭像、聲音詐騙案,在全國各地頻發。”呂紅兵說。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2021年至2024年全國法院共審理涉人工智能糾紛案件1659件,絕大部分系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案件。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規劃,已將人工智能法草案列入其中。
呂紅兵建議,在討論中國人工智能立法時,應重點加快出臺有關GAI全方位規範的立法。“與傳統立法相比,人工智能立法面臨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調整對象不確定性、技術產業迭代帶來的社會關係不確定性,以及風險種類和程度的高度不可預見性。因此,制定一部既能解決當下問題,又能充分考慮長遠的人工智能法難度極大。”他建議,在加緊研究、充分借鑑、盡力推進的同時,可以選擇GAI這一社會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口”,儘快推進“小、快、靈”立法,早些出臺行政法規。
該行政法規的核心,應該是明確規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生態,並由其統領。淨化GAI生態,不僅需要道德規範、倫理約束,更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這是一種法律制度,比道德更“剛”,比倫理更“硬”,比政策更“可持續”,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
呂紅兵說,在上述原則下,該行政法規應對GAI技術開發者、服務提供者、使用者、監管者以及社會公衆,分門別類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職能與責任。“例如,技術開發者應對用於訓練大語言模型的數據進行嚴格篩選與分類,剔除不當元素文本數據,確保數據源合法且內容健康;對於現有模型,運用數據遺忘等技術手段,消除不當內容輸出;引入人工審覈機制,對自動化系統標記爲敏感或禁止的內容進行復核;建立開放研究、社區合作、線索舉報機制,優化大語言模型篩選系統。”
他還提到,AI生成內容過程中的著作權保護是核心且又敏感的問題:輸入階段,使用語料是否構成侵權;產出階段,涉及生成作品性質和作者資格。從國際慣例看,輸入端使用作品相對寬鬆,但前提是文本挖掘和數據訓練使用爲非商業性,一旦進入商業領域則版權嚴格保護。從發展的角度,規定輸入階段數據一一得到許可,在實踐中做不到,也不利於研發。
“應當按照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立法本意,淡化所有權、強化使用權,明確使用原則,在涉及商業使用時,要求技術開發者支付報酬,由其與權利人組織協商解決。”呂紅兵還提到,應按照民法典有關“網絡用戶”“個人信息權利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規定,細化對使用者的權益維護與使用規範。
文/本報記者孟亞旭供圖/受訪者
全國人大代表張俊傑
讓人工智能成爲提升醫療效率的加速器
對於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與前景,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傑表示,在醫療領域,AI技術在診斷技術、新藥研發、器械研發甚至手術等方面都帶來了新的機會和可能。從應用場景考量,DeepSeek等人工智能應用用於健康諮詢是可行的。但就專科治療而言,目前人工智能還無法替代專科大夫,特別是當診斷明確後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時,術者依舊是醫生。
“舉例來說,儘管AI醫療設備能快速將雙肺結節標註出來,效率更高、漏診率要低於人,但對肺部結節的定性及惡性分級,目前主要還是依靠大夫。此外,涉及高精尖的手術,AI也無法完全替代大夫的判斷。因此,所謂‘AI醫生’距離臨牀廣泛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張俊傑認爲,現階段AI更像是醫生的“超級助手”,能讓醫生從繁重的基礎工作中脫離出來,節省大量重複性勞動時間,讓醫生更聚焦於病情分析。“未來AI與醫生是一種互補協同關係,作爲醫生來說,要讓人工智能成爲提升醫療效率的‘加速器’。”
張俊傑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對醫療研發有着顯著作用。他以自身參與高端心臟醫療器械研發的經歷舉例,以往研發一款產品,需要製作原型機,而後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這一過程投入巨大。如今,藉助數字仿真技術並結合AI,能夠製造出“孿生動物”。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新藥以及器械研發的效率,同時降低了投入成本。“這意味着人工智能爲醫療研發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有望加速創新成果的落地,爲患者帶來更多先進的治療手段。”張俊傑說。
文/本報記者李巖供圖/受訪者
全國政協委員江浩然
將人工智能知識納入職業培訓課程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恆銀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快速重塑生產流程與商業模式,催生出一系列新興行業,在很多關鍵領域創造了海量的就業機會。建議將人工智能知識納入職業培訓課程體系,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同時打通國家職業標準與企業人才標準的互通互認,培養人才。
江浩然說,當前,人工智能深刻改變着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催生了新的產業,在智能製造、金融、零售業、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相關領域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勞動者專業技能有待進一步規範。
他建議,加強教育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將人工智能知識納入職業培訓課程體系,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進一步加快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同時,拓展應用場景,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探索與實踐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同時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等社會關鍵領域的廣泛應用,催生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此外,還要打通認證標準,培養就業人才。創新推廣數字技能人才“一試雙證”考覈認定試點,讓數字技能人才一次通過考試,同時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企業認可證書,打通國家職業標準與企業人才標準的互通互認,推動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認可”的人才培養評價新模式。
文/本報記者董鑫
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