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摺疊面世,移動終端要變天了?

今年3月,華爲公佈了一款“摺疊屏設備”專利,資料曝光的三折設計開啓了全球首款商用三摺疊屏手機的預熱;7月15日,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與輝同行”的直播中透露這是一臺「“別人都能想得到,但做不出來”」的摺疊屏,更是引發了全網的猜想與討論;8月,多名數碼博主和華爲經銷商爆料透露,華爲的首款三摺疊屏手機最快有望在下半年發佈。

如果這一切猜想和傳言成真,華爲又將開闢一個全新的摺疊系列。對於當下這個只有豎折、外折、內折三種摺疊形態的市場而言,又將是一次新物種的誕生。然而這種摺疊次數的增加帶來的影響並不侷限於此,因爲它不僅革命性地打破了已經發展5年的傳統摺疊屏範式,更是爲移動終端開啓了一個「“萬物皆顯示”」的新時代。

如果追溯移動終端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這是一段人與信息交互方式的變革過程。

無論是古代的結繩記事和飛鴿傳書,還是隨着現代社會通信方式發展在80、90年代流行併成爲一代人回憶的BB機,抑或者2017年蘋果iPhone X開啓的全面屏時代——一塊小小的手機屏幕,早已成爲人與世界萬物進行信息交互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一個數字世界迎來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提升這種信息互動效率成爲對於屏幕之變的拷問。

事實上,這也是爲什麼需要以摺疊屏爲代表的柔性顯示技術。從1974年物理學家尼古拉斯·謝頓發明電子紙開始,柔性顯示便早在摺疊屏手機誕生的十幾年前就得到了投入。曾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19-2022三年間,柔性屏投資複合增長率將爲21%,2022年全球柔性屏市場空間將達到511億美元。

「“始於手機,終於萬物」”的摺疊進化或許正是如此。曾幾何時,摺疊屏還是以智能手機的定位推出,但是要知道,柔性顯示的本質是屏幕技術的不斷進步。因爲自人類誕生第一塊數字屏幕開始,人類就在追求更清晰的技術路線,真實還原人類雙眼。然而無論畫面多麼“清晰”,被限定在“屏幕”上的信息,始終都是對人類視覺空間的窄化。

於是,纔有了追求屏幕更大、顯示更多信息、帶來更多交互的摺疊屏。而自2019年摺疊屏元年的開啓,隨着產業鏈技術進步和市場用戶的教育,摺疊屏早已實現了從嚐鮮階段到主力機時代的跨越。機身的輕薄、屏幕的摺痕以及可靠易碎性都在以華爲爲首的摺疊屏玩家創新帶動下得到了飛躍性的提升。

但是在解決所有用戶使用痛點之外,摺疊屏還能夠如何勾勒下一個未來,成爲了這個邁過5年高速增長的行業下一階段的命題。它是否就是傳聞中的三摺疊屏?如果是,但爲什麼偏偏是華爲?

一、做別人想到但做不到的創新,爲什麼是華爲能夠拒絕用概念機畫餅?

三摺疊屏作爲移動終端的新物種,代表的是屏幕顯示的衍變與融合。

從1983年摩托羅拉的大哥大,到1994年的IBM觸控屏,再到2011年三星推出的5.3英寸Galaxy Note,再到2017年iPhone X引領的全面屏時代,再到2019年華爲Mate X開啓的大摺疊時代,你會發現智能手機作爲人類作爲人類感官的延伸,在創造「“非在場的臨場感”」功能上需要更大的屏幕,從而帶來更有效率的感官交互。

與此同時,如果縱觀PC和平板的變革,你會發現筆記本也在越做越輕薄。自2003年Intel開啓輕薄革命,MacBook Air從喬布斯手中的信封中首次面世,再到2010年第一代iPad面世,2023年MatePad開啓大屏與輕薄的雙重迭代,滿足移動辦公多元需求的平板PC,需要變得更加輕薄便攜,才能夠佔有用戶的更多的場景和時間。

在一個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和影音娛樂場景愈發多元的數字時代,手機屏幕變得越來越大,而PC和平板卻變得越來越薄。這是因爲,大屏代表着一種生產力效率,能夠同時顯示和交互更多的信息。而要尋找一種能夠便攜的大屏,甚至對於用戶而言能夠單手持握,也就意味着要在大屏效率和移動便攜之間尋找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過往以大摺疊爲代表的成熟手機形態足以預示,多元摺疊或將成爲開啓移動終端顯示革命的新開始。事實上,在過去MWC、CES等大型科技展會上,三摺疊屏已經成爲了手機廠商秀肌肉的摺疊技術。但是在如今這個摺疊屏手機早已大步邁向主力機的時代,一味的地畫餅不再是市場開拓者順應移動終端發展規律的關鍵。

正如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曾言,“華爲就是要做別人想不到的事,或者別人想到但做不到的事,甚至不敢想的事”。而正是這種價值觀造就了華爲作爲行業裡最早投入三種摺疊形態的手機廠商,擁有足夠的技術底氣拒絕「“畫餅”」。如今,餘承東在直播中透露即將面世的華爲下一代摺疊屏歷經5年研發,更是讓外界很難不猜測華爲已經率先實現了全球首臺三摺疊屏從概念機到商用機的量產。

一個無法繞開的問題是:爲什麼偏偏只能是華爲?

首先是作爲行業破局者的長期主義。歷經5年研發的下一代摺疊屏,意味着華爲幾乎在躬身入局摺疊屏賽道的同時可能就開啓了三折技術的研發佈局。而在蘋果的摺疊iPhone已經多次延期至2026年,全球智能手機行業還飽受經濟週期影響的當下,華爲的三摺疊屏足以是一場極需戰略眼光和長期主義的賭注。

因爲相較於手機廠商的機海戰術,科技創新其實是一個長週期的賽道。它需要多年不計成本的資源投入和目標堅守才能實現開花結果。而在宏觀形勢嚴峻以及外部制裁的背景之下,華爲依舊不受外部週期的影響,在五5年前做下三摺疊屏的長遠佈局,來作爲整個終端業務的高利潤支撐。可以說,正是這種長期主義帶來的實力反哺才造就了開墾三折的勇氣。

其次是對於摺疊屏技術的深耕積澱。要知道,華爲是市場上少有的全力投入三種摺疊形態的手機廠商。從2019年橫空出世的首部Mate X開始,華爲一直都在不同的摺疊屏產品形態中爲用戶帶來新的體驗,如今的摺疊屏產品線已經覆蓋橫折內折、橫折外折、豎折三種全形態。這種全方位的產品佈局爲華爲帶來了鉸鏈、摺疊屏幕、射頻芯片以及軟件生態上的成熟經驗,從而使其構建出摺疊屏領域的技術護城河。

根據艾瑞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摺疊屏手機市場呈現出“一極多強”的競爭格局。而這“一極”便是以42%的市場份額佔比實現領跑的華爲。華爲領跑佔據半壁江山,特別在1萬元以上超高端市場中佔比達到了67%。或許全方位領跑的華爲,纔有足夠的行業積澱去實現三摺疊屏這種行業創新範式的躍遷。

艾瑞諮詢在《2024年摺疊屏手機市場與消費趨勢研究報告》中指出:儘管當前的摺疊屏手機仍然聚焦於高端商務人羣,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這個賽道的天花板就是有限的。因爲縱觀其它消費電子品類的發展,都是從高端定位逐級傳導,從單場景開始走向多場景聯動。而在這個過程中,隨着不同終端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弭,三摺疊屏因其覆蓋的更多場景和需求形成了一種全能無界化的未來終端。

換言之,如果華爲成功推出三摺疊屏,移動終端又將發起一場新的屏幕革命。一方面,以三折技術的成熟量產爲標誌,摺疊屏領域將開闢一條新的競爭賽道。因爲三折技術意味着平板PC和智能手機兩大不同終端體驗發生了歷史性融合,一種新的「“移動大屏”」新物種應運而生,重新改寫行業的創新路徑。另一方面,三折也意味着摺疊屏手機迎來了技術升維,生產力工作與娛樂場景被進一步集納在一塊可摺疊的屏幕裡,現代人類社會的數字生活又將迎來新的想象空間。

二、「“萬物皆顯示”」時代,華爲三折或將開啓移動終端的顯示革命

如果說Apple Vision Pro作爲虛擬現實設備叩開了空間計算的大門,特斯拉Model Y引領了汽車終端的智能化未來,那麼或將問世的華爲三折也將因其革命性的摺疊形態,開啓新一輪手機終端的顯示革命。

十幾年前,認爲更大屏幕是愚蠢的喬布斯還曾表示,3.5英寸纔是最完美的黃金尺寸。這一標準的定義是在單手操作時拇指可以碰到屏幕至少90%以上的區域。

但是隨着人類接觸的信息量以幾何級指數增長,大屏手機不僅成爲了時代的主流,還迎來了自己的全面屏時代。從3.5到4英寸,再到4.3、5、5.5、6.1甚至6.7英寸,再到目前出現屏幕最大的8英寸摺疊屏手機,手機屏幕開始一步步突破人類的手持極限。事實上,隨着屏幕尺寸越來越大,手機承載的功能價值也愈發重要。

尤其是在當下AI引領智能終端變革的爆發窗口,用戶的需求和場景得到巨大的釋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三摺疊屏作爲屏幕顯示技術的一場革命,可以說是爲人工智能的到來提前做好基礎設施硬件層的鋪墊。

從更加帶有沉浸式的遊戲體驗,到替代平板和電腦的影視娛樂內容;從滿足生產力需求的表格、文檔以及圖片處理到全屋智能等電子設備的控制終端——與其說三摺疊屏是電腦、平板與手機的多終端整合,倒不如認爲三摺疊屏開啓了人類數字生活的集成化時代。通過一塊可摺疊、可便攜的屏幕,來滿足人類生活、工作等各種場景下的需求。

這種集成化的發展走向又將反過來奠定三摺疊屏的超級終端地位。

對於消費電子行業而言,三折技術的成熟也迎來了一個新的創新錨點。正如iPhone之於蘋果、model Y之於特斯拉那樣,摺疊屏產業鏈也將在終端需求的反哺下進一步走向完善,同時也帶動更多的軟件廠商加入,共同打造新的摺疊屏生態。從這個層面來說,三摺疊屏或將作爲一個產業槓桿,能夠撬動起整個生態創新的動力。

走過5年高速增長的摺疊屏賽道,無論是成本還是技術都已趨向成熟。對於中國多數手機廠商而言,這可能是最容易實現對蘋果彎道超車的細分賽道。因爲在以蘋果爲代表的海外手機廠商牢牢佔據全球高端手機市場領導地位多年之後,早已承擔着更多創新責任的華爲,如同五5年前的摺疊屏賽道一樣,爲行業開拓出下一個未來。

從雙摺疊到三摺疊,再從三摺疊到N摺疊,隨着更多元的摺疊形態到來,華爲已經率先開啓了移動終端的革命。這種變革的未來性在於,人類生活方式與工作模式的變遷不再是圍繞着手機或電腦等移動終端,而是迴歸一塊隨身攜帶的、重新得到創造的屏幕。當人類與信息交互的媒介載體實現了從言語到書籍再到屏幕的跨越,伴隨着以5G和IOoT爲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而來的,還有一個“萬物皆顯示”的終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