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春耕繪“豐”景

新華社濟南4月1日電 題:山東:科技春耕繪“豐”景

新華社記者高天

春風拂過齊魯大地,各類農機具的嗡鳴聲在農田間奏響春耕進行曲。記者近日在山東多地走訪發現,無人機、大數據、AI智能模型等科技裝備和數字技術輪番“亮相”,按下了農業生產的“快進鍵”,更爲千里沃野注入澎湃動能。

走進濱州市博興縣曹王鎮高標準農田智慧農業示範區,麥苗迎風搖曳。種糧大戶晉立波手持遙控器輕點屏幕,數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有序往返作業。“施肥用上了無人機,設置好路線,又快又均勻!”晉立波告訴記者。

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農業生產的融合,讓科學種田成爲可能。在麥田深處,智能氣象監測儀如同忠實的“哨兵”實時傳回數據,土壤墒情監測儀將作物根系“脈搏”轉化爲數字信號。“這些‘黑科技’讓土地會‘說話’。”晉立波滑動手機屏幕,田間實況盡收眼底。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爲農業大省,山東近年來積極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農田裡的“智慧大腦”正在改變傳統農事。

在濰坊市坊子區的一片麥地裡,一場別樣的“體檢”正在進行。來自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通過無人機遙感和田間佈設的傳感器,採集土壤養分、作物長勢等數據,並用於智慧農場管理平臺。

“收集的數據傳輸到智慧農場管理平臺,經AI分析系統處理後,形成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有效輔助農戶做出田間管理決策。”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馮凱介紹。目前,使用該智慧農場管理系統的農田面積已超700萬畝,惠及種植戶近3萬人。

濟南市章丘區種糧大戶王兆學流轉的8600畝麥地驗證着科技的力量。去年,他按系統建議時間播種的麥苗分櫱均勻、長勢良好。“AI分析系統就像‘農田醫生’,可以對不同長勢的麥苗開出不同的‘處方’。”王兆學說。

春耕時節,廣袤的農田迎來春灌用水高峰。在聊城市的部分麥地,汩汩黃河水沿着縱橫渠系流入田間。

作爲黃河第二大灌區、山東最大灌區,今年,聊城市位山灌區依託2000餘處監測站點、1100餘處高清視頻監控等於一體的感知體系,設計研發了需水預測模型。它能夠分析灌域內作物需水量、最優灌溉日期、灌溉量等,讓配水調度更加精準高效。

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長樑以昌介紹:“我們通過需水預測模型分析得知,處於灌區末端的臨清市、高唐縣在春灌期間需水量較大。我們打出提前量,優先保障這些地區供水。”

良技配良法,好水潤農田。“小麥正要用水,黃河水就來了。灌溉用水充足穩定,豐產豐收也有底氣!”聊城臨清市金郝莊鎮種糧大戶王玉寶種了300多畝小麥,由於科學調度,今年的麥苗及時用上了黃河水。

“通過智慧配水與科學管理,灌區畝均可節水近30立方米,擴大灌溉面積10萬畝,不僅提高了黃河水的使用效率,更讓‘藏糧於技’的理念紮根田間。”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玉廣說。

春到齊魯,萬象“耕”新。如今,科技正重塑農業生產的基因,助力春耕跑出智慧化“加速度”,成爲保障夏糧豐收的“衛士”,一幅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圖景正在齊魯大地徐徐展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