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明悠久 堯舜禹曾建都
大同雲岡石窟馳名中外。
五臺山美不勝收。
萬榮后土廟秋風樓。
山西
山西因大部分地區位於太行山之西、呂梁山和黃河以東而得名,春秋時大部分地區爲晉國所有,因此簡稱「晉」。戰國時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國瓜分,此後山西別稱「三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爲三家的意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將三家分晉作爲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名詞。
五千年前,黃帝涿鹿之戰打敗蚩尤部落一統華夏後,在母系社會女君王后土生息繁衍的地方汾陰(山西萬榮縣)廟前村的一塊高地上「掃地爲壇」,隆重祭祀后土。此後堯、舜二帝,夏、商、週三個王朝,對后土的祭祀活動一直未斷。漢代各朝皇帝相繼來后土祠祀典不下十餘次,唐明皇先後三次巡幸至此。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起天地壇(今天壇),以代替后土祠祭祀后土。
自古文人名將輩出
古文獻記載,堯、舜、禹均在山西建都,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阪(今永濟縣)、禹都安邑(今夏縣)。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主要活動在山西地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是指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
歷來山西在軍事戰略上都處於軸心位置,無論建都西安還是洛陽、開封,只要中央王朝牢牢把控山西,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韃靼等北方遊牧民族就不能在幽州(今北京)安穩立足,便可制衡天下。
元朝末年,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明政府採取「移民寬鄉」政策,50年間從山西移民有18次,人數達100萬以上。
表裡山河的山西曆史貫聯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存3.5萬處文物古蹟,國保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臺山以現存的完整建築羣的寶貴价值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人文可治國,武可安邦。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把山西省治理成上世紀30年代中期全國「模範省」的時任省長閻錫山,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山西籍名人。「武聖」關羽、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宋朝抗金家族楊家將,都是捍衛中原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歷朝山西籍名將。歷朝歷代山西籍文人墨客,如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羅貫中等,不勝枚舉。
晉商傳奇千古流芳
以商業和資本運營著稱的山西經濟源遠流長。明代,「京師大賈數晉人」。到清代晉商已成爲國內實力最雄厚的商幫,並把貿易擴展到今天的蒙古、俄羅斯、朝鮮、日本等鄰國。
近年來,山西邁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在2011年「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精彩開局,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全面啓動,迎來全面轉型、全面改革、全面開放的新階段。
小 靈 通后土
人文初始,風餐露宿,食物短缺,壽命短暫,部落人口隨時面臨着減少和滅絕的危機,因此,生育孩子多而健壯的母親就成爲人們敬仰的英雄,兒女成羣、生育知識和生存經驗豐富的老母親就成爲部族崇拜的首領,由此形成了母系氏族社會,氏族(部落)首領稱爲「後」。甲骨文中「後」字是女性生產的象形字,「土」是女性乳房的象形字。古漢語中「土」與「母」音義相通,「土」即「母」,氏族首領又合稱爲「后土」。
晉美山西珍貴古蹟晉祠太原必訪名勝
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太原是山西的省會。到太原,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
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原爲晉王祠(唐叔虞祠),爲紀念晉王及母后邑姜而興建,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蹟,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其中的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爲「晉祠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