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科技賦能森林糧庫

森林糧庫作爲一種創新的生態農業模式,逐步成爲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豐富‘森林糧庫’”,標誌着這一概念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森林糧庫不僅是繼糧食、蔬菜之後的第三大農產品來源,更是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載體,有助於提升我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藉助新興科技賦能森林糧庫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糧食安全的雙贏,成爲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建設森林糧庫“智慧大腦”。基於深度學習的生態系統監測技術,可實現對森林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及早發現病蟲害威脅,保障生態系統穩定。在精準農林業方面,AI算法能夠根據歷史數據和環境參數,優化種植密度、灌溉策略和收穫時機,顯著提高糧食產量。例如,通過分析土壤、氣候和植被數據,AI可以爲不同區域提供定製化的種植建議,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AI預測模型能夠幫助管理者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森林保護與糧食生產的平衡。通過模擬不同管理策略的長期影響,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避免短視行爲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構建森林糧庫“感知神經”。低功耗傳感器網絡可全天候監測土壤溼度、養分、光照等關鍵參數,爲精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自動化設備如智能機器人和無人機,正在改變傳統的種植、監測和收穫方式,不僅能減少人力需求,還能在人類難以到達的區域執行任務,擴大了森林糧庫的有效管理範圍。邊緣計算設備則解決了偏遠地區數據處理的難題,使得網絡條件不佳的山區也能實現智能化管理,爲森林糧庫建設消除了數字鴻溝。

打造森林糧庫“透視眼”。通過構建森林糧庫的數字孿生模型,管理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模擬不同管理策略的長期影響,評估各種條件對生態系統和產量的潛在影響,從而制定更加科學的管理計劃。增強現實技術(AR)爲一線工作人員提供了強大工具,林業工作者可通過AR設備獲取實時數據,如樹種識別、生長狀況評估、最佳採收時間等信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準確性。生態系統仿真技術則能夠模擬氣候變化、水資源變化對森林糧庫系統的影響,提前預警潛在風險,增強系統韌性。這對於應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保障森林糧庫穩定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鑄就森林糧庫“得力臂膀”。新一代智能林草機械裝備突破了傳統人工作業的侷限,實現了從種植、養護到採收的全流程智能化。在陡峭山地,履帶式多功能林業機器人能夠精準完成造林補植任務,其適應性履帶系統可在陡坡上穩定作業,植樹成活率比傳統方式有了大幅提高。智能化林下經濟採收設備配備視覺識別系統,能夠自動辨別林下菌類、藥材的成熟度,實現精準採收,減少資源浪費。無人機集羣與地面機械協同作業的“空地一體”模式,使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效率顯著提升。這些裝備大多采用清潔能源驅動,噪聲低、排放少,最大限度減少了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干擾。

森林糧庫建設關乎糧食安全與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工程。當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實現完美轉化,當科技創新與生態智慧深度融合,不僅守護了賴以生存的自然家園,也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征程中,用好新科技賦能森林糧庫必將成爲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彰顯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智慧,爲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