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傳奇寶藏街區,這裡有大宅世家的生活典藏
一千米的小馬路上,藏着怎樣的上海故事?
武康大樓,將迎來100歲的生日。
在它樓下,每天都擠滿了各種年輕人,舉起手中的相機、手機。
他們並不滿足於像大多數遊客一樣,只是去外灘、南京路、豫園打卡,而是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開始探索這座城市的街區肌理。
那些深藏在濃蔭巷陌裡,別具韻味的街區馬路,纔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靈魂、和迷人魅力所在。
在武康路之外,上海有太多寶藏馬路值得去探索,它們用優雅低調,或豐沛的文化底蘊,彰顯着這座城市的獨特底色。
在蘇州河的另一側,濃密的梧桐樹蔭下,有一條不到1200米的街道,保留着獨特的風情,跨過了150年的光陰。
在這裡,帶着文藝復興風格的歷史建築,寺廟、宅院訴說着過往,優雅老派的三代鐘錶鋪正收藏着時間……
千米武進路
百年上海灘
這條帶着深深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的馬路,就是武進路。
武進路東起俞涇浦,西至河南路,近代填河而成。這條僅僅一公里多的小道,卻見證了魔都的近代風雲。
▲虹口救火會,舊
武進路吳淞路口,便是大名鼎鼎的虹口救火會舊址,你仍然會被它典雅而莊重的建築外形所吸引。
這座標誌性的建築,三層的磚木樓呈現巨大的凹弧形姿態,帶着文藝復興風格,氣勢雄偉。
36米的瞭望塔,傲然挺立,至今它還在肩負着消防重任。這座老樓穿越150年的時空,依然守望着這座城市。
▲虹口救火會,新
走到乍浦路的路口,由岡野重久設計的西本願寺,巨大的半圓形拱券和日式浮雕,也靜靜地矗立。
▲西本願寺
有着100年曆史,赫赫有名的英華書館(武進路400-412號)就坐落於此。它由美國聖公會傳教士何伯森創立,後來被譽爲“滬上聞名之書院”,培養了衆多翻譯人才。
如今,這裡變成了海軍幼兒園,但建築仍然保存着紅窗的原貌。
▲英華書館
1921年,從日本學成歸來的郭沫若、郁達夫,正是在武進路結社論道,爲中國的未來上下求索、奔走呼號。
▲浮雕,郭沫若
武進路上的趙家花園(武進路453號),又稱扆虹園,這座私家花園不僅富甲一方,更是歷史留名:它是滬上的國際社交名流之地,孫中山先生曾3次到訪。
如今趙家花園拂去塵埃,已作爲上海文學館的一部分而再度新生。
▲趙家花園
中國製筆工業的重要一環、曾經風靡一時的永生金筆廠(武進路456號)同樣在此,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海外多個國家,享有盛譽。
▲永生金筆廠
而走到四川北路口,就能看到一座三聯排的百年曆史建築,它是Royal Hotel皇家旅館(武進路409號)的舊址,如今變身海派文化中心重新亮相。
▲海派文化中心
走在這裡,宛如穿越到100多年前的虹口。
當年到虹口看戲,是時髦的文化事件,魯迅最愛的活動之一,就是帶着家人來看《米老鼠》。
作爲上海的文化重地,從胡蝶、周璇,到阮玲玉,這裡見證了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第一座電影院的誕生。
如今,一場百年電影大展在虹口今潮8弄的海派藝術中心現身,屬於銀幕的記憶也在北上海的街巷裡再度迴響。
步履不停,武進路上的傳奇還在繼續上演,並融入對時間更深的感悟。
就在綠蔭花園式住宅的一角,藏着一間三代人傳承的鐘表鋪——“良辰鐘錶店”(武進路430號)。
鐘錶本是舶來品,上海作爲中國擁抱世界的潮頭,是國內鐘錶業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店主江國良的祖父,從解放前就開啓了鐘錶的事業, 江經理本人,從事鐘錶維修也已超過40餘年。
正因如此,老字號良辰鐘錶店,開啓的是一間屬於時間的殿堂。
跨入這間字號,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名錶、掛鐘,優雅華麗,千姿百態,無不記錄着對於時間的收藏和雕琢。
讓人忍不住感嘆,這裡原來這纔是時間的良藥。
鐘錶是時間的顯象,但它也是時間的載體。海派傳承與浪漫氣息,就這樣從這一臺臺精密的儀器中流露、外顯。
這是一場跨越三代的旅程,與弘安裡的文脈傳承、時間沉澱,以及稀有難尋的大家氣息交相呼應。
武進路上衆多石庫門風貌的住宅建築,承載着上海的肌理巷弄和土地文化,它們厚重、充沛而典雅。
匯聚商業巨賈、文化名流的虹口17街坊,如今以“弘安裡”之名現身。而一場屬於時間的禮物——故宮庭氏鍾特展也在這裡拉開帷幕。
作爲一場巧妙的呼應,展覽中精選了良辰鐘錶店的珍貴藏品,更有曾在寶蘊樓見證中美首腦會晤的禮賓“國鍾”。
這既是百年光陰的沉澱,更是以時間向空間叩響海派精神。
時間流淌,也在沉澱中前行。
新生的弘安裡,作爲上海市第二批歷史風貌街坊,延續而還原了石庫門院落的精神內核,承載着上海風雲際會的故事,和不可磨滅的記憶。
它被歷史溫柔以待,又以傳承擁抱未來。
時間與空間交匯
海派的街區風貌
走出鐘錶店的大門,沿武進路繼續向前,映入眼簾的是弘安裡項目組團之一的更富里。
它是始建於1937年的新式石庫門裡弄代表,有着上宅下鋪的特徵,是上海煙火氣的記憶窗口,這裡曾擁有 60 家老字號。
作爲上海第二批歷史保護風貌街區,虹口17街坊有着衆多超過百年的石庫門風貌建築。
如今,煥新歸來的弘安裡,在保留原有歷史肌理的同時,又融入現代新的工藝工法,以獨有的設計理念,復現了海派大宅應有的百年厚重底蘊,和匠心風範。
沿街巷前行,便是弘安裡的大門所在。
弘安裡用層層淬鍊的石材,搭建出了通體白色的門頭,也再度還原了武進路的歷史風貌。
它厚重卻不失優雅,搭配細緻的雕紋走線,還沒入內,“家門”之感便已頓生心尖。
步入院中,不凡的海派品味又迎面而來。
大氣的鐵製大門,採用掐絲琺琅的工藝,精緻而豐沛,這也是向影響了上海100多年的Art Deco風格致敬。
不同顏色的光線照來,透過琺琅,呈現出變幻萬千的光彩,讓整座門庭熠熠生輝。
街角與巷弄的復原、海派的門頭雕花,再輔之現代的技法,在傳統風貌中,不落痕跡地融入當代審美。
它們共同描摹了一出經典的石庫門生活,用手輕撫,即可觸摸到時光的痕跡。
拾級而上,步入庭院,中庭流水自左右迎面而來。
噴泉的出水口,採用了百年曆史的天馬圖騰設計,致敬了虹口與上海的世紀文脈流轉。
繼續前行,便能見到寬闊的庭院,“四水歸堂”的靈感,正是發端自江南民居的傳統。
院落中央,佇立着錯落有致的3棵油松,爲園林大師特意前往泰山腳下,自衆多樹種中,萬里挑一選擇而來。
在“三生萬物”的意涵之中,盡顯生活的長久與堅守。
迴廊用15米麪寬營造空間,爲交互提供了種種可能,生活就此融於自然。
在這裡,弘安裡也用一場“樾下雅集”的主題,以“新老結合、舊料新藝”的方式,重新昇華了石庫門生活的種種體系。
轉過翠綠的松柏,一面特色十足的“文化景牆”又顯露眼前。
牆面的靈感同樣啓自天馬書局的文脈,採用了書本的造型,錯落有致。
青紅磚混搭的同時,每塊磚石上均雕刻有獨特的虹口文化記號,這不僅是色彩與形態的交響曲,也是對老街坊深厚文化的再度敬意。
石材、銅雕,帶着時代的共鳴,盡顯深厚寓意。
厚重的人文與歷史,這份文脈的傳承,在弘安裡被轉化爲一場海派美學與藝術生活的深沉對話。
這也是百年之前,滬上文壇巨擘與工商鉅子的共同嚮往,而一世紀後的今天,被弘安裡悉心鐫刻,再度呈現。
大家匠心之作
滬上棲居典藏
與海派文化同行的石庫門,早已成爲上海建築的靈魂之一,但它也在進化中,變成了更適合當代的宜居和收藏。
弘安裡傾心打造的風貌別墅,取其形而塑其核。保留石庫門大戶人家恢弘氣度的同時,再度擁抱現代生活對於品質的要求。
一份獨到的匠心氣質,從兩者的天作之合中油然而生。
弘安裡多元豐富的勾縫工藝,由此前參與修復一大會址、張園、新天地的工匠團隊操刀。
樾下雅集中的元寶縫,是石庫門最難的工藝之一,精湛的技藝呼之欲出。
院內看似簡單的青石,便採用了兩種各具特色的面層點綴——濱州青火燒水洗面、濱州青噴砂面,互爲表裡,層次盡顯。
景觀樹木特意挑選了寓意深厚的羽毛楓,葉片顏色隨四季流轉,珍奇的形狀更象徵着家門之內的滾滾好運。
這份充滿韻律的生活感,深藏於細節之中,堪稱匠心入微。
弘安裡的棲居感,不僅顯現在空間的移步換景裡,更深藏在時間的涓涓流淌中 。
譬如院落深處的“文化景牆”,用鎏金色的銅質牆磚,銘記了虹口不可勝數的文脈底色。
牆上的造型磚,如同一本打開的書。輕輕擡頭,還能看到凸起的磚紅色“屋檐”,彷彿與百年前的文人墨客同行,從書局中閱覽歸來,即將踏回溫暖的家門。
優雅棲居的內在力量,藏於匠心的細微之處。
這不僅是一種質地的享受,還在時刻見證時間的共鳴。
正如良辰鐘錶店用一個世紀的時間,講述三代人工藝匠心,這是海派精神的真實縮影。
與此同時,外灘海關大樓上的時鐘,也和黃浦江的流水一起,見證着這座城市的滄海桑田。經歷時間的沉澱,它又穿越了時間。
亦如武進路的弘安裡,以傳承之心,將百年文脈和歷史生活了然於胸,厚積而薄發。在這裡,海派生活傳承的具象正在綻放。
弘安裡獨特的121席歷史風貌大宅,隱於城市繁華,將海派精神內化。
它與上海回望過去、擁抱未來的氣魄共鳴。文脈傳承之間,流露高遠的國際審美與深厚的中式典藏。
這是一份收藏時間,不動聲色的匠心光芒。
文中弘安裡部分圖片爲過程稿,外立面等僅爲示意,最終以政府批覆爲準,不作銷售承諾。
項目最終以銷售合同約定及實際交付爲準。
文、編輯:外灘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外灘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特別企劃
外灘 X AIGLE/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