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2024大選中的白色力量(李林傑)

民衆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23日晚間出席高雄岡山參加由韓粉陳清茂舉辦的「三粉大造勢」。(資料照片/楊亞璇攝)

此次大選,柯文哲所代表的白色力量以第三勢力的定位儼然開闢了藍綠之外的第三選項,而白色力量的存在亦成爲此次選戰所呈現的突出現象之一,因此吾人有必要對白色力量的角色作必要的分析。

一是白色力量的存在於藍營的意義,主要有三點:一是如果白色力量最終穩固在15%以下,六成的主流民意扣除15%,那麼下架民進黨是有可能的,這是粗淺的統計學結論,考慮到白色的空氣票較多,因而目前,也就是12月12日,當日17%的白色民調減去此種空氣成分應該在誤差範圍內;二是如果有偶然性因素造致白色力量異軍突起,那麼以2020年大選的得票爲基礎,藍營續拿552萬票至少,綠色與白色分食817萬票,則也是有當選的機率,當下選戰的格局也是藍色與白色主要對準綠營,這是一個利好的訊息,避免了藍白之間可能的自我消磨,藍營的基本牌應當能穩住;三是白色力量維持適度的選票結構,本身也是具備意義的,白色的支持者大多爲年輕人,這些人如果真從白色流失出去,可能利好的是綠營而非藍營,前段時間藍白短暫的交兵也顯示,流出的部分選票到了綠營而非藍營,因此目前藍色對於白色的冷處理而不交惡是必要的,後者能穩住可能流向綠色的票源。

二是藍營目前於白色力量上的戰術動向的判斷,其基調在於以「冷處理」的方式實質做到對白色力量的孤立,儘可能多地將遊離於藍白的人士定準於藍;比方近來藍營有兩個戰術在方向上是成功的,第一是整合王金平爲代表的地方勢力,王金平近日受朱立倫之邀請擔任侯友宜的全臺後援會總會長,開啓整合這些地方勢力的步驟,王金平深耕地方派系,帶來的選票會是可觀的,雖然討厭王的藍營人士亦在不少,但是討厭王比之白色與綠色另兩個選項,或會繼續固著於侯陣營,因此這一舉措將帶來實質上的選票增量;第二是以整合王金平爲支點,啓動整合郭臺銘的步驟,郭系亦是很有希望加入藍營整合的力量之一,這兩個方向思路是正確的,將助益國民黨票源的開拓。

此外,藍營還有些於白色而言頗具可爲的戰術方向,比如各界一直期待的「安哲秀現象」,希望柯文哲陣營能夠主動棄保,在最後關頭實現藍白的整合,而藍營其實亦可主動在「安哲秀現象」的創造上下思路,譬如當下主流民意希冀在政黨執政上「作出改變」,但在「由誰改變」上存在分歧,因此出現藍與白的對立,如果藍色主動提出「聯合政府」構想,以我爲主,提出勝選後會納入白色力量「入閣」,或許能在主動創作「安哲秀現象」上可有所爲,畢竟棄保與否,在根本上是取決於選民而非候選人的。藍營大可大方論述聯合政府主張,而不必顧及柯文哲陣營的迴應,在選後達致目標亦不失信於民。

第三是,不能忽視藍白綠鼎力之勢中的兩個隱憂:首先是白色的力量的最終結局是「要小不小,要大不大」,要小不小即意味着棄保的不徹底,要大不大即意味着三足鼎立的結構,這兩種情況下綠營當選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白色力量的因對分寸上值得深思與統籌;其次是綠色的「隱身票源」之存在,前述所有的討論都建立在臺灣主流民意是政黨輪替上,且民調資料也是在這一氛圍里加以取樣,則有一種可能性,即民調中不願表態或故意表態者的意願問題,因爲臺灣社會的主流氛圍是政黨輪替,則有可能部分羣體懾於主流氛圍隱藏乃至故意曲表自身的投票意願,這部分的人羣有多少是比例尚不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部分綠色的「隱身票源」之存在,應謹慎評估其可能的影響,讓其政治表態提前在陽光下暴曬,助益相關方的統籌因應。

最後是對白色力量本身的性質研判:此次選舉有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白色力量的出現,以及它所代表的相當部分「既討厭綠,也討厭藍」的選民結構之存在,這種現象的研判我個人認爲是不持久的,白色力量更多的是建立在魅力型權威之上的個人政客現象,比如2000年的宋楚瑜現象,當時支援宋的票源,不過亦是「既討厭綠,也討厭藍」的部分,這有其客觀規律:即對臺灣當下主要政治問題答案之思考方向,選項及其代表的思路方向均是二元的,如兩岸議題上的統或獨,核電議題上的是或非,廢死議題上的臧或否,課綱問題上的固或調,等等,既然是選項是二元,那麼產生的提供選項的政黨結構也理應是二元,這是臺灣政治的事實規律使然,不因一時易變的人羣而改變,因此柯文哲現象更多是一種魅力型權威的個人現象,而非改變臺灣政治結構的政黨現象。(作者爲四川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