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的銀行股,降薪裁員的銀行業

7月以來,A股在3000點下方呈“躺平”姿態,成交低迷,哀鴻遍野。然而銀行股卻持續高歌猛進。其中大行表現尤爲突出,中、農、工、建四大行連續創下歷史新高。

這年頭,從股市到樓市,處處均是負面,個個都是消極。唯獨大銀行股漲上天,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爲何一方面是銀行股大漲,另一方面社會上又不斷有銀行甚至國有大行被曝降薪裁員,股市表現與現實體感怎麼會如此割裂?

有人可能要說,按照正常的邏輯,目前是“地產弱+壞賬多+居民存錢意願強+貸款意願低”的狀態,銀行股按道理應該被拋棄纔對啊!

但股市裡的聰明錢,往往不按套路出牌。

本輪助推銀行股上漲的因素,通常被認爲有兩個:

一方面是當前投資渠道狹窄,股市整體不振,資金具有避險需求。

地產弱是確定的,壞賬多也是確定的,存款意願強貸款意願低也是事實。但是銀行,在衆多金融機構裡面,幾乎是風險最低的。

資產荒明顯,投資情緒低落,好標的難找,市場缺乏熱點,炒股要靠差價獲勝難度太高。這個時候銀行股倒成了不錯選擇。

另一方面,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銀行股分紅高,銀行股的股息率相對銀行存款利率優勢明顯。

也就是說,不考慮股價漲跌的情況下,你去銀行存款吃的利息,很可能不如買銀行股拿的分紅高。

有投資者表示,買銀行股“比買銀行理財和存款都划算。”

以工商銀行爲例,2023年每股股利0.31元,到了8月20日收盤,工商銀行每股6.39元創下歷史新高,股息率仍然高達4.85%。

同時期,工行三年期大額存單的年利率僅2.35%,銀行理財收益率也基本在3.5%以下。

那麼,銀行股的高分紅是否可以持續呢?

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認爲,要從“分紅意願”和“分紅能力”兩個維度考察。

上市銀行的分紅意願並不低。

在當前監管層鼓勵分紅的大背景下,上市銀行分紅意願進一步增強。

近期,農行、民生等多家銀行響應“國九條”號召,公告擬推進2024年中期分紅。交行就表示,這是爲了貫徹落實監管政策導向,使投資者及時分享本公司發展紅利,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儘管中期分紅對銀行分紅總額影響不大,但有助於改善股東現金流和持股體驗,也有助於銀行穩估值。

分紅率是投資銀行股的核心指標。沒有高分紅,無法吸引機構資金。

2023年度分紅方案中,平安銀行將此前12%左右的股利支付率大幅提升至30%。行長冀光恆在業績會上提到,許多基金經理吐槽12%的分紅太低,這讓平安倍感壓力。

然而,從基本面來看,當前銀行業的經營壓力並不小。這或許會影響上市銀行的“分紅能力”。

銀行賺錢的底層邏輯是“淨息差”。

國家金融局數據顯示,銀行業今年一季度淨息差已經降至1.54%,創下歷史新低。

在今年4月召開的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郵儲銀行行長坦言,2024年商業銀行淨息差收窄趨勢將持續。

如果淨息差持續下行,銀行業績增長將越來越難。

未來,一些銀行如果想要維持高分紅,可能就得持續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

而企業所謂“降本增效”,往往就是“降薪裁員”。

去年開始,銀行業便盛傳各種裁員消息。至今年8月19日已披露2024年中報的5家銀行:南京銀行、平安銀行、滬農商行、江蘇銀行、浦發銀行中,有4家員工總數較2023年末下降。

一方面是銀行股漲上天,另一方面是降薪裁員寒潮席捲銀行業,構成一幅極爲割裂、黑色幽默的奇景。

先說說銀行裁員。

以大幅提升分紅比例的平安銀行爲例。

2024年初,平安銀行上海職場強制回遷,隨着員工自爆證實,引發輿論關注,疑似此舉爲“變相裁員”,對此,平安銀行到處闢謠,予以否認。

然而,2024年中報顯示,平安銀行員工總數40,830人,較2023年末的43,119人減少2,289人。

是否在裁員,相信員工冷暖自知。

然後我們看降薪。

從薪資看,2023年,股份制銀行已經出現了明顯降薪。

上市股份制銀行中,2023年除了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外,其餘7家(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2023年人均薪酬相較於2022年同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降幅在1%-8.5%之間。降幅最大的是平安銀行,該行2023年人均薪酬同比下降了8.31%。

2024年情況是否會進一步惡化,甚至從股份制銀行蔓延到國有大行呢?

目前看不容樂觀。

今年7月,網傳消息稱“建設銀行總行人員的平均薪酬降幅略超10%,且職級越高,降幅越大,子公司薪酬下調幅度不一”。

《中國新聞週刊》向多位建設銀行總行、分行的員工求證,對方均表示“較爲敏感”,公司已不允許員工對外迴應。

“我們在6月中旬左右開了相關的會議。接到口頭通知,全分行績效打八折,部門降幅不低於網點。”在建行南方某省一級分行核心業務部門的一位員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甚至還有“反向討薪”。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來,六大行以及招商銀行、渤海銀行、哈爾濱銀行、天津銀行、威海銀行、甘肅銀行、東莞農商銀行、瑞豐銀行等11家銀行皆公佈了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情況。

其中中國銀行年報顯示,其共計對2059人次執行追索扣回,金額合計2275萬元;“反向討薪”總金額最高的是招商銀行,2023年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4329萬元,涉及執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員工4415人;哈爾濱銀行、天津銀行、東莞農商銀行追索扣回金額均超百萬元。

統計顯示,根據11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公佈的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情況,共累計“反向討薪”金額近億元。

所謂“反向討薪”,是指員工在職期間,若出現違法、違規、違紀行爲或在職責範圍內出現風險損失超常暴露等情形時,銀行可部分或者全部追回相應期限內已發放的績效薪酬,並止付尚未發放部分。這一制度通常針對的是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員工。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銀行員工的業績壓力越來越大且短期內難以扭轉的情況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從業者面臨反向討薪。

時代波瀾下,銀行業也無法獨善。市值盛宴亦難掩行業實際的困境逼仄。

談及降薪,有從業人員感慨:“希望是銀行業是爲了應對經濟大環境所做的戰略調整,而不是名義上的降薪。別到頭來高層沒降多少,受傷的還是一線,降得更多。”

本文首發於泡財經風口解讀專題,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