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太空新生態,創業進行時

從北京到承德的直線距離將近200km,從北京到廣州的高鐵長度超過2000km。離地200km-2000km的高度,一場宇宙賽道的角逐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嘉 賓 | 九天微星董事長 謝濤

銀河航天副總裁 高千峰

北京天儀空間總經理 付雲浩

整 理 | 渠超男

責 編 | 施 楊

2015年是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元年。從那時起,一批創業者懷揣對星辰大海的熱愛走進了商業航天,他們用敏捷的方式快速迭代和驗證技術,敢於嘗試和試錯,爲行業積了大量的經驗和數據,開發了諸多創新型的行業應用,滿足更加市場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場景和需求。

從上游的芯片和硬件製造,到中游的衛星測運控,再到下游的應用與服務落地,由商業航天主導的“太空生態”已經形成閉環,漸成體系。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介紹,預計到 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 2.4萬億元。自動駕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業態發展的背後,都與航天科技的深度融合。隨着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逐漸完善,這個萬億級市場的賽道正待爆發。

除了大衆熟知的導航、遙感、通信應用,太空旅遊、小行星挖礦、火星移民等具有科幻色彩的暢想似乎也指日可待。商業航天的變現邏輯和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處理商業和資本的關係?商業航天的未來趨勢是什麼?如何吸引和激勵高精尖人才?

帶着這些好奇,6月2日晚《中歐商業評論》“商談”欄目邀請了九天微星董事長謝濤、銀河航天副總裁高千峰、北京天儀空間總經理付雲浩線上對談商業航天。

試錯是創新的必然產物

CBR:作爲商業航天“高調的領軍者”,如何評價Elon Musk這個人和他創立的SpaceX?

謝濤:對Elon Musk我是既愛又恨。他吹過的牛都實現了,在行業裡掀起了新的巨浪,也拓展了人類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如果沒有他,商業航天未必能如此蓬勃,我內心非常尊重和崇拜他。SpaceX具有驚人的執行力、充足的資金和數以萬計的工程師,同時在佈局可回收火箭、低軌巨型星座,以及太空旅遊、小行星採礦、火星移民這五個重要方向。不知不覺“星鏈”衛星已經累計發射了2600多顆,衛星互聯網服務全球40多萬用戶,甚至在俄烏戰爭上都已經經過實用化的檢驗。

作爲中國商業航天的創業者和同行,我們內心是羨慕嫉妒恨,緊迫感很強。客觀來看,中國商業航天比美國起步就晚了十幾年,我們和美國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和環境。國內目前初步建立了商業航天產業上下游的鏈條,有些商業火箭公司也在做可重複回收的火箭,兩三年可能會有所突破。如果說SpaceX是一匹獨狼,我相信中國未來會崛起一大批優秀的商業航天產業上下游的企業,共同形成一個出海艦隊。

高千峰:Elon Musk是一個科技狂人,從可回收火箭,到Starlink和 Starship,他的想法基本上都實現了。比如SpaceX在航天領域開創了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對產業本身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人們驚歎SpaceX創造了歷史,卻忽略了其背後的“十年磨一劍”。成功的背後,這家公司也經歷了大量的積累、創新甚至失敗,這種不斷試錯、迭代和堅持創新的精神值得所有創業公司去學習。另一方面,SpaceX趕上了好的環境,美國市場對於商業航天比較開放和支持。無論從技術和人才儲備,還是資本、政策、政府的支持,都推動了SpaceX的發展。企業再優秀,還是需要一個大的土壤和環境。

付雲浩:中國商業航天起步晚是事實,但是國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故事邏輯給後來的創業者做參考,大量失敗的案例如英國公司一網(OneWeb)瀕臨破產也可以供我們分析,避免再陷入類似的困局。

美國還有一家非常優秀的商業航天公司Planet,他們在2017年的時候一次性發了88顆星,刷新了當時批量發射衛星的記錄。衛星只有磚頭這麼大,就可以獲得一定分辨率的對地成像影像,在軌還具備目標識別的能力,成本只需要5萬美金,現在一共已經發射了500多顆衛星,到現在能工作的還有200多顆。這麼高的失敗率,這在體制內是完全不可思議、不可接受的。但是Planet的CEO卻說,不能工作的這些衛星絕大部分都是早期的技術驗證星,如果沒有這麼多的失敗,他不可能將衛星做得這麼小這麼好,還這麼便宜。

SpaceX同樣承受過很多議論,它也是世界上是發射失敗次數最多的公司。所以這些商業公司他們能成功,其實很主要的一點就在於大膽創新,不怕失敗的理念和認知,就是要持續的試錯,持續的創新,試錯是創新的必然產物。

我們有專門研究過SpaceX,它能夠給用戶提供高性價比的商業航天服務,核心優勢就是降成本。在技術創新上,利用可重複回收的火箭和平板可摺疊的衛星降低成本;在各個業務模塊上垂直整合,每個環節都有手段去降成本,最終整個體系下來就是一個成本最優的方式;發射一鏈多星,不斷降成本和迭代技術,最終呈現出成本最優、能力最強的狀態。

對於馬斯克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家,也是我們中國商業航天人的榜樣,當然我最推崇的還是他改變世界的決心,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去做同樣的事情。

技術和市場就像雙輪驅動

CBR:商業航天背後的變現邏輯和商業模式是什麼?

付雲浩:商業航天的目標不應該是去搶佔傳統航天存量市場的份額,而是應該要去開拓隨着衛星成本下降而出現的增量市場,讓這些原本買不起單的普通企業用戶,甚至是個人都能夠買得起、用得上商業衛星和數據服務。

以大家熟悉的計算機作對比的話,早期計算機制造和使用成本高昂,只有政府才能買得起,全世界也沒有幾臺計算機。人們無法想象個人電腦的發明以及互聯網出現,能夠產生出這麼大體量的數據和新的應用。計算機摩爾定律的出現,使得成本大幅度降低,帶來了計算機還有互聯網行業巨大的繁榮。

民營商業航天的市場其實是分階段的。早期第一個階段是傳統買斷的方式,傳統衛星市場很小,價格昂貴,只有政府纔買得起,因此政府也基本上是唯一的用戶,直接買斷了衛星資產。第二個階段是共享模式。在新航天時代,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嘗試去共享衛星。即便在短期內,政府依然最主要的用戶,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只需要支付一部分的費用,採購這顆星一定的能力,然後再花一些預算去採購其他類型衛星的能力,通過這種手段去滿足需求。對於一顆商業衛星來說,在滿足主用戶的需求之後,其實仍然保有相當大規模的服務能力,把衛星的剩餘能力開放出來,讓其他用戶通過低價享受到衛星服務,其實就進入到了衛星共享的模式,這種市場逐漸地在增大,也是我們一直推崇的模式。

最後的一個階段是流量模式。通過共享模式將小客戶逐步培養成爲大客戶之後,政府只是衆多用戶之一,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變成小用戶,那麼衛星服務就進入到了流量模式。用戶就通過採購衛星數據或者訂閱長期的服務,按流量付費。

對於民營衛星來說,核心競爭力就是怎麼樣降低衛星的成本,把衛星運營好,最終給用戶提供共享模式或是流量模式的服務。天儀研究院的自我定位是SAR衛星星座的運營商,向用戶提供SAR衛星數據和服務,簡單地理解下照相機屬於光學成像,SAR衛星像是CT或者是B超,具有一定的穿透性,能夠獲取到光學獲取不到的信息。我們直接向已經具備專業處理衛星數據能力的一些研究院所銷售SAR衛星數據。但是航天下游產業還不成熟,大部分的用戶其實不具備數據處理能力,我們其實希望能夠跟下游的水利、電力、交通、海洋等行業一起把SAR衛星數據集成到合作伙伴的行業解決方案當中去,形成數據的下游應用生態。

高千峰:從商業的角度看,一個行業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產業鏈本身會產生不同形態的商業變現方式,衛星應用和商業化將會有更廣闊的前景。

第一種比較直接和核心的變現方式是技術本身產生的一系列產品和運營服務。在航天領域,技術可以用在天上,也可以用在地面。基礎設施建成之後就可以給行業提供便捷的服務,比如大衆熟知的基於通話或數據的通信服務,以及遙感和導航服務。可以預計隨着技術的不斷髮展,尤其是衛星計算機化,一些新的應用也會應運而生。

第二種就是伴隨着航天產業的發展和關注度的提高,航天教育、航天文創和航天旅遊等產業也在涌現新的商業活力。

謝濤:2015年我從體制內出來創立九天微星的時候,初心就是希望人人皆可參與航天,讓衛星變得不那麼神秘,個人和行業都能像使用互聯網一樣便捷、低成本的使用和參與衛星服務,甚至不用考慮我是用的是什麼衛星,誰的衛星。基於這個使命,衛星既要上天,產業也要落地,技術和市場就像雙輪驅動一樣結合起來做。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融的資不多,發射第一顆衛星就超預期地實現了成本回收,作爲民營公司第一次完整地走完了衛星的發射流程和技術的驗證。我們做了一個商業模式的打通,給客戶搭載了一些創新載荷做技術驗證,獲得了一些研發性質的收入。

當時八一中學也計劃發一顆科普實驗衛星,找我們提出了需求。爲了教育的公平和素質教育的未來,我們希望可以把這顆星作爲一個全國學校和學生都可以參與的共享式教育衛星,讓更多的孩子們來用衛星、玩衛星,參與航天,瞭解和探索太空。後來我們就分了一支隊伍,專門做航天教育,現在發展到航天文旅,在全國也落地了很多的項目。我們湖北荊州鬆滋的基地每年有10萬多人的客流量,即使疫情背景下,仍然不乏跨省遊客。

衛星上去這是第一步,那麼第二步讓衛星掙錢可能比發衛星更難。衛星從研製到發射成本非常高,如果沒有掙錢這一環節,很多企業是撐不住的。例如OneWeb就是因爲資金鍊斷裂瀕臨破產,後來基於戰略需求,英國政府和印度通信巨頭收購了它。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隨着衛星成本的降低和數量的增多,行業對於低軌星座運營商的需求更加豐富和多元,商業模式也越來越清晰。有些我稱之爲專網,需要建一個小星座來實現某一些特殊行業的應用需求的,提供生產批量化或個性化定製的衛星;有些上市公司會提出功能需求,包括衛星的設計、研製、找火箭、在軌交付等;除了農業、環保等傳統行業,新行業也在不斷探索創新型的衛星應用,比如利用衛星精密測量建築物的形變和位移,從而節省人力和成本。

CBR:互聯網行業迭代快,門檻低,容易複製。相比之下,商業航天資源彙集難度大,技術門檻高,研發週期長,也很難快速成功。近兩年資本開始涌入商業航天領域,逐漸向民營商業航天的一些頭部企業聚集,如何處理商業和資本的關係呢?

高千峰:商業航天屬於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從我們這幾年的經歷感受來講,投我們的很多知名資本大多有耐心、有情懷,想創造出有價值和影響力的產品來支持行業發展。航天的特性是它早期迭代速度不可能那麼快,迭代的代價也會更高一些,需要一些情懷和長遠的眼光。現在大家都看好商業航天,但是它也正處於一個起步剛開始的階段,距離爆發還有一定距離。這種情況下,資本就比較適合進入這個行業,能夠第一時間參與進來,提前做好儲備,否則等着市場大爆發的時候再參與進來,可能也就沒有機會了。

對於商業公司來講,有了資本支撐,就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在航天領域,國內大型院所已經有很強的技術儲備,商業公司要做技術創新的加法或者融合互補。有了資本的支撐,吸引了人才,就要堅決地投入到有價值的、有前瞻性的核心技術。銀河航天02批衛星發射成功不久後,就實現了國內首例V頻段低軌衛星測控,對於我國衛星互聯網和通信具有彎道超車的意義。在技術取得進展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商業化,一些合作方和衛星公司也在用我們的產品。這些技術和商業的進展,都離不開資本持續的支持。

吸引頂尖的人才共事

CBR:除了航天專業的人才,商業航天還需要哪些領域的人才?如何看待跨界人才進入商業航天領域?

付雲浩:單純地靠傳統航天體系的人去幹好商業航天,其實是有難度的。跨界人才把其他行業成熟的方法論帶進了航天產業裡邊,幫助我們打破航天傳統封閉性的思維,再加上商業航天本身具備高速迭代的基因,能夠推動產業重塑,向更成熟的業態靠攏。

我們公司成立之初落地長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我們的優勢。我們在長沙招聘了大量來自工業、互聯網、電子、汽車的人才,例如在下游的生態構建上面,互聯網思維讓我們更加貼近用戶,讓衛星服務更便捷。

20年前,大家都覺得軟件工程師很了不起,現在外界公認航天工程師是個高大上的職業,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這個行業還沒有發展起來。我們特別希望未來20年,一提到航天工程師的時候,大家會覺得,不就是航天工程師嗎?市面上面到處都是。那個時候,我們這個行業才真正地成熟起來。

CBR:航天本身是重資產行業,其中人才就是最重要的資產。像馬斯克在他很多書裡面都有提到,如果要創業的話,要找到最厲害的人才,吸引頂尖的人才和你共事。如何吸引和激勵頂尖的人才共事?

高千峰:商業航天具有體制機制的優勢,更加開放靈活,鼓勵創新,有想法有訴求的人才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快速成長和挑戰自己。除了薪資,企業化運作模式下還有股票、期權的激勵機制,讓員工的個人發展和公司的發展在目標上保持一致,這個過程中大家做的事情上可能不只是一份工作,也是自己的一份事業。

謝濤:體制內按照工齡和職稱評級定薪,商業航天的薪酬是體制內1.5倍以上,根據參與的項目和貢獻上不封頂,適合有衝勁和創業型人格的人才。

我們有大量優秀的工程師,提升組織能力至關重要,要把組織看成和衛星火箭一樣過硬的產品,讓團隊去參與和理解企業戰略,建立溝通交流的文化。九天微星有師徒制,衛星總師要帶兩到三個徒弟,不僅給到年輕員工技術上的指導,也是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行業。越是高精尖的人才,越是有個性和想法。企業需要理解人才,幫助他們去實現抱負。

火星:地球未來的小號

謝濤:我把商業航天分了五步走。過去十年可重複回收使用的火箭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成熟,得到了很多次驗證,SpaceX和藍色起源都可以做到,中國也在盡力追趕,人類大規模、低成本地進入太空變得可行。

隨着進入太空成本的降低,就要往太空發射大量的低軌衛星,由此形成了以衛星互聯網爲主的巨型星座競賽,未來十年可能有數萬顆到數十萬顆的衛星會發射上發射上去。

大量衛星的發射進一步帶來了火箭的繁榮和成本的降低,飛船也可以重複使用,未來人類進入太空也會是一大趨勢,太空旅遊就變成了普通人或者說大多數人可以去實現的夢想。去年可以說是太空旅遊的元年。維珍銀河蘭和藍色起源的太空旅遊都已經實現了首飛,並且是多次的飛行,包括SpaceX的太空旅遊也能夠實現了。

以人類現在的增長速度和能源消耗的進度,地球的資源和能源肯定不夠用。在人類消除了對太空的恐懼以後,月球和小行星帶中很多礦產和能源能夠爲地球或人類所用。我們國家也提出了地月經濟帶,以後可以把一些資源拉到月球附近,能夠作爲資源的提煉。那資源的開採和加工放到外太空,地球就變成人類的後花園。因此再往後10年-20年,小行星採礦是有可能是去實現的。除了航天的技術,也涉及到機器人、AI等各類技術的使用。

最後一步再往後十年,馬斯克提出來的移民火星也可能會實現。就像當年的舊金山淘金熱一樣,很多人會去火星附近的小行星帶淘金,人們聚集在火星附近工作和生活。用互聯網術語講,未來地球可能是大號,火星是一個小號。

在互聯網時代,大家很多生活和工作都是在線上完成的,那我相信未來隨着這個商業航天和各類技術的發展,有可能是一半的人在地球上,一半的人可能在地球以外。航天產業有非常巨大的前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公司和創業者還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還都是一個嬰兒期。

你如何看待商業航天的未來前景?

評論區留言點贊排名前三的用戶

我們將分別送出航天文創禮品一份

活動截止時間:6月23日12:00

“商談CBR Online Talk”是由《中歐商業評論》主辦、上海杉樹公益基金會協辦的線上邀請制公益直播研討會。秉持“負責任、看長遠、有力量”的評論精神,通過線上對話分享真知灼見,幫助用戶逐層穿透商業世界的本質。

活動所募集的善款將由杉樹公益基金會用於“CBR助成,圓夢希望”計劃。我們相信青年即未來,支持引導青年向上向善,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爲公益青年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也爲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且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能力,讓青年無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