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衛星災害應急顯身手 民營航天商業潛力待發掘

中科星睿/供圖 彭春霞/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康殷

8月3日凌晨,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鎮日地村突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至瀘定段日地1號隧道至2號隧道處沖毀、318國道康定姑咱鎮路段交通中斷。中科星睿的星睿七號高分辨率光學衛星飛越災區上空,對比歷史衛星影像圖,清晰觀測本次災害後區域。

面對莫測的自然災害,目前國內遙感衛星提供的災區影像已經相當成熟。隨着中科星睿等商業衛星公司的崛起,對自然災害致災因子進行分析預判,爲金融保險等機構提供貸後風險管理、承保定價、理賠等商業應用正日益廣泛。

在災害應急中不可或缺

近日,中科星睿董事長雷斌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深入探討了商業衛星在災害應急響應中的關鍵作用、技術創新、業務佈局及未來展望。

“商業衛星的快速響應能力,讓我們能夠在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獲取現場圖像,爲救援決策提供有力支持。”雷斌說,過往發生自然災害時,由於現場條件惡劣,人員難以迅速進入災區,傳統監測手段受到限制,商業衛星便成了獲取第一手災情信息的重要途徑。

7月6日,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鄉團北村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嚴重潰壩事件,導致垸區大面積被淹,房屋受損嚴重,數千名居民轉移。中科星睿當日迅速響應國家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機制,調動星睿七號、星睿九號遙感衛星提供精準的圖像信息。

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中科星睿等商業衛星公司已經建立了成熟的應急響應機制:災害發生後,公司會根據衛星軌道迅速調度最接近災區的衛星進行拍攝;拍攝到的圖像通過全球地面站傳回數據中心進行處理和分析;最終形成符合要求的圖像信息,及時分發給相關政府部門和用戶。整個流程的高效運作,確保了公司在災害應急中的快速反應能力。

在談到技術創新時,雷斌特別提到了中科星睿在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方面的突破。SAR衛星能夠主動發射電磁波,並接收其回波信號進行成像,因此在夜間和惡劣天氣條件下仍能正常工作。這一特性使SAR衛星在災害應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事實上,包括中科星睿、天儀研究院在內的商業衛星公司均在SAR衛星上進行深入佈局。2023年,颱風“杜蘇芮”導致我國大範圍洪澇災害。在那次颱風過程中,民商衛星特別是SAR衛星發揮了重要的監測作用,與包括高分三號在內的多顆國家隊SAR衛星形成協同和補充,在持續地救災監測過程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從災害應急到多元化商用

“第一時間拍攝災區衛星影像,提供給政府等應急救援機構,這一直是商業衛星公司的責任之一,但作爲商業機構,探索衛星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經濟價值同樣重要。”雷斌表示。

在業務佈局方面,中科星睿不僅專注於災害應急響應領域,還積極拓展與保險、電網等行業的合作。雷斌舉例,四川地震發生後,公司利用SAR衛星技術爲國家電網提供了輸電線路的受損情況監測數據,幫助電網公司迅速定位受損線路並展開搶修工作。類似的應用案例不僅體現了商業衛星在災害應急中的價值,也展示了其在行業應用中的廣闊前景。

有業內人士指出,商業衛星的應用場景雖然廣泛,但真正具有穩定且大規模需求的市場仍然有限。特別是災害應急響應等場景,雖然重要,但並非日常業務,難以形成持續的盈利來源。“目前國內商業衛星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水平與國外相比仍然處於相對初級階段。”雷斌表示,爲了探索商業模式,中科星睿不是簡單提供衛星數據,而是深入機構客戶一線,瞭解需求後有針對性地開發具有價值的產品。

爲此,中科星睿與多家保險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通過提供衛星圖像數據和專業的分析服務,公司幫助保險公司更準確地評估災害損失並進行定損理賠。雷斌說:“這種跨界合作不僅爲保險公司提供了高效、準確的災害評估手段,也爲我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和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中國再保險集團爲數百個共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超千億元風險保障,中科星睿作爲衛星遙感技術提供商,爲其中多個項目提供遙感數據和分析技術支持。

2023年3月,中科星睿配合中再集團,運用衛星遙感技術支持中國鐵建秘魯重大工程順利開工建設。該公路擴建項目位於秘魯首都利馬東北280公里的瓦奴科省。爲合理確定該項工程保險的定價和條件,中科星睿綜合線路各區段地形地貌、人文概況、敏感標的、遙感觀測數據等信息,對項目所在地區域風險進行詳盡分析。基於及時、全面、透明的信息,保險企業合理確定了相關保險條款和定價,提升了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投保施工企業結合本次觀測獲取風險情況及後續跟蹤分析,安排合理防護措施,也切實實現了風險減量。

針對性設計供應鏈優化

商業航天作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不僅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引擎之一。成本控制則是商業衛星公司追求的重要目標。

事實上,中國衛星製造成本下降空間較大。國泰君安分析師周天樂指出,美國星鏈單顆衛星製造成本約50萬美元,我國低軌通信衛星製造成本約3000萬元(約421.73萬美元)。根據福布斯中國消息,目前銀河航天等公司單顆衛星研製成本已降至千萬元量級,處於降本初期。未來通過生產工藝提升和規模化效應,有希望把衛星單價降至百萬元級別。

在成本控制方面,中科星睿通過產業鏈重組、模塊化採購、優化設計等方式不斷降低衛星製造成本。雷斌舉例,以往衛星天線需要在研究所訂購,但類似天線結構其實設計製造已經非常成熟。爲此,中科星睿向一家並非衛星行業的公司採購了天線結構件產品,經測試後效果不錯,定價也大幅下降。此外,使用更經濟的工業級或汽車級元器件替代昂貴的宇航級元器件,也是非常有效的降本辦法。

隨着商業航天的發展,衛星製造所需的部組件越來越能夠通過市場化採購獲得,不再完全依賴於航天研究所,這降低了部件成本並提高了採購效率。“中國製造業的能力已經非常強大,通過設計優化、開放採購,可以利用現有工業能力來降低衛星部件的加工成本。”

在設計上,商業衛星公司不是追求全面的應用場景覆蓋,而是針對重點目標進行優化設計,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冗餘功能,降低衛星的複雜度和成本。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時,通過減小衛星圖像的幅寬來降低成本。例如,針對水電站等點目標,設計十幾公里的幅寬就足夠了。設計衛星壽命時進行技術和成本的折衷。“雖然技術上可以實現更長的壽命,但考慮到元器件成本和技術更新速度,選擇3到5年的設計壽命更爲經濟合理。”

自身造血能力是關鍵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商業航天已邁入發展的快車道,並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在企業方面,以長光衛星、微納星空、銀河航天等爲代表的衛星製造企業,以華力創通、星網宇達等爲代表的衛星地面設備企業,以中國衛通、鑫諾衛星等爲代表的衛星通信企業,以中海達、北斗星通等爲代表的衛星導航企業,以航宇微、中科星圖等爲代表的衛星遙感企業,逐漸成長爲中國商業航天的重要力量。

隨着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商業航天領域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指出,2024年是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關鍵之年,在此之際,商業航天科技創新、融資吸金等方面頻傳利好消息,6月24日,商業航天企業微納星空完成10億元C1輪融資,成爲商業航天獨角獸企業。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商業航天相關企業註冊量自2014年的1022家,逐步增長至2023年的16889家,爲10年前註冊量的16倍有餘。截至2024年8月22日,我國現存6.3萬家商業航天相關企業。2024年上半年,我國累計註冊7425家商業航天相關企業,相比2023年同期減少5.9%。

賽道融資方面,根據企查查數據,2024年以來,我國商業航天賽道品牌產品累計完成46起。其中,1月累計完成10起,披露融資總額超6億元,是截至目前融資頻次最高的月份;其次是7月,累計完成8起,披露融資總額超10億元。

就投融資策略,雷斌表示,公司將更加註重自身造血能力和業務可持續性發展而非過度依賴外部融資。“我們希望通過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和盈利能力來吸引投資人而不是單純依賴外部資金注入。”雷斌表示,“當然我們也在積極尋求與能夠真正幫助我們的投資人合作以實現穩步發展。”

在力合科創等機構發起的天使輪投資支持下,中科星睿迅速成長,並在成長期間得到力合科創的大力幫助。目前,中科星睿已經成功在軌運營7顆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在研15顆衛星,在研衛星最高分辨率達0.25米。

就未來融資計劃,中科星睿將聚焦衛星批量化生產改造。據瞭解,目前國內商業衛星製造還更多地處於實驗室或作坊式生產模式,尚未形成工業化的批量生產模式,這是未來降低成本的關鍵方向。雷斌表示:“批量化生產將大幅降低衛星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通過實現批量化生產,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顆衛星的成本。“年產量達到幾十顆甚至上百顆時,就可實現商業衛星的小規模工業化生產。”

隨着政策的支持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商業航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在成本控制、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商業衛星公司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