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風險減量管理可作爲創新型的增值服務,成爲保險機構核心競爭力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許爽 廣州報道

作爲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風險減量服務逐漸被行業所重視。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參與”,保險業的角色正從“損失補償者”向“風險管理者”轉變。

近年來,各地保險業正將風險減量管理作爲年度重點工作,從倡導風險減量服務理念、構建風險減量服務體系、加強風險減量服務人才建設等方面推進行業風險減量管理高質量發展。例如近日,廣東保險業制定全國首個車險大災行業互認指引。在面臨車險重大災害情況下,廣東(不含深圳)財險機構將採取“分片包乾”等形式,科學統籌防災減災救災資源,協同參與災害防禦、施救、查勘、定損等互認工作,全面提升車險重大災害事故防災減災救災服務水平。

風險減量管理對於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哪些內涵?保險業如何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有所作爲?圍繞上述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郭金龍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

郭金龍表示,風險減量管理的發展就是保險業社會管理功能提升的重要體現。尤其是在當前保險市場化改革背景下,風險減量管理可以作爲創新型的增值服務和商業模式,成爲保險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風險減量管理可成爲保險機構核心競爭力之一

南方財經:風險減量管理作爲保險風險管理功能的重要一環,對於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而言,有哪些重要含義?

郭金龍:“風險減量”是典型的保險業“派生職能”。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風險減量管理對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客戶服務、提升盈利、穩健經營,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尤其是在當前推進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風險減量管理可以作爲創新型的增值服務和商業模式,成爲保險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回顧保險發展史,風險減量服務對於保險業並不是新概念,我們可以追溯到保險起源和基礎風險管理理論研究中的風險預防手段。保險天然就具有控制損失成本的動機和激勵,會藉助其合同設計和專業能力,激勵並幫助客戶降低風險、規避損失,這就是所謂的風險“減量”。

特別是隨着21世紀“移動互聯”“互聯網+”等新業態的普及和技術、數據經驗的不斷積累,各保險公司基於風險發生及傳導機理的理解開展系統性研究,進一步運用數字化技術探索實踐,對風險鏈條的關鍵環節進行積極干預,實現風險減量服務向更爲深入、專業、精細的方向發展。

南方財經:提升風險減量管理能力對於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何內涵?

郭金龍:傳統的保險產品服務往往被認爲是一種“風險等量管理”模式,客戶通過保險實現風險的轉移,但從宏觀的角度而言,風險總量並沒有減少。

現代保險具有經濟保障、金融和社會管理三大屬性,三者有機聯繫、相互作用。其中,社會管理功能是保險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並深入到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之後產生的一項重要功能。

風險減量管理的發展就是保險業社會管理功能提升的重要體現。風險減量管理通過對於風險的集合,以及專門和專業的管理,進一步完善了保險的風險管理特徵,從總量上降低社會風險的暴露及其成本,爲投保人和社會創造價值。

對於社會來說,風險減量管理將極大地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改善風險狀況,減少經濟損失以及提升國民風險意識和社會風險保障水平。

風險減量管理推動保險機構突破傳統邊界

南方財經:近幾年是大災較多的年份,使得不少財險機構綜合成本率承壓,也讓更多保險公司的關注重點從“補償等量”向“風險減量”轉變。當前,我國保險業在大災風險減量服務的發展如何?

郭金龍: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顯示,受天氣、氣候和水文有關的危險因素影響,2023年亞洲是世界上災害最多發的地區。

同時,我國經濟生產和羣衆生活面臨極端災害不斷刷新極值、災害影響區域邊界擴大、多災種疊加等多重挑戰,例如在2023年,雲南遭遇1961年以來最強冬春連旱,史上登陸福建省第二強的颱風“杜蘇芮”引發京津冀罕見暴雨洪澇,颱風“海葵”創粵港澳多地降水新紀錄,12月強寒流創多地低溫與積雪新紀錄等。

在此過程中,發揮着經濟“減震器”、社會“穩定器”作用的保險業也在理賠端承受巨大考驗。因此,加大在風險減量管理領域的投入已成爲保險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之一。從規模來看,2022年我國保險業涉及重大自然災害的賠付約635.52億元,投入防災減災資金約2.34億元;而在2023年,保險業涉及重大自然災害的賠付約252.59億元,投入防災減災資金約6.61億元,投入防災減災人力約11.31萬人次。

從結構來看,大型保險機構有更多條件運用保險科技手段創新產品服務,從而領銜風險減量管理變革。例如,人保財險首創“風險減量實驗室”,建立“保險+科技+服務”安責險風險管理模式;太保財險建設風險數據大腦,依託 GIS 地理信息系統,開發覆蓋國內全境的多災因風險地圖;國壽財險自主建設了“安心防”智慧防災防損雲平臺等。

南方財經:風險減量管理顛覆了保險服務少互動、低粘性的特徵,對於保險機構事前風險勘察、事中風險控制、事後理賠服務等環節提出更高要求。保險業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提升?

郭金龍:傳統的保險風險管理屬於財務型風險管理,保險機構被動接受客觀存在的風險總量,然後在全社會分擔風險。而風險減量管理推動保險公司突破傳統邊界,跨界延伸至控制型風險管理領域。

這其中就涉及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風險管理技術、風險管理效果評價等一整套管理能力體系,要求保險公司不再是被動理賠人,更是驅動風險管理從被動到主動、從事後向事前的進化轉變。

儘管當前保險業對風險減量管理的投入程度史無前例,但風險減量服務創新過程中仍有不少難題亟待行業“羣策羣力”。

首先,風險減量管理作爲一項利企、利民、利國、利長遠的專業工作,其成效難以量化,效用與機構投入的成本沒有必然的對價關係,保險機構需要對該項工作的投入比例、價值體系有更明確的政策和戰略佈局,以確保風險減量服務能夠持續開展。

同時,對於保險機構而言,風險減量服務的專業隊伍仍然薄弱,不少保險機構還未設置專人專崗,風險減量服務的數字化支撐能力也有待加強。保險機構可先結合自身的業務專長,從熟悉的風險業務領域入手,探索風險減量服務如何結合到傳統的保險服務中來。當自身風險減量服務能力不足時,保險機構可考慮通過業務外包,利用好第三方力量。此外,保險機構應在保險行業協會等機構的組織下,開展數據共享、合作研究等,推動行業整體高質量發展。

此外,社會認知不足也是制約風險減量服務開展的一大痛點。許多被保險人(企業或個人)由於認識不到位,往往不願意接受保險機構的優化整改要求或建議,特別是涉及成本支出的情況。這需要行業進一步加強風險減量服務的宣導、給予政策支持,推動被保險人接受和開展風險減量服務。

把握數字變革紅利 提升風險減量管理水平

南方財經:保險業如何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有所作爲?

郭金龍:保險業風險減量服務的基本特徵是通過利用科技手段增強主動介入被保險標的的風險管理,從而實現風險總量的減少。可以說,做好風險減量服務是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優勢所在,也是必由之路。

在科技金融領域,科技保險是保障和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工具。但相較於傳統領域,科技保險的相關風險較大且分散。一方面,創新性強的研發活動成本高但成功率低;另一方面,各家科技型企業經營範圍、創新方向差異較大,且相關技術和數據存在較高的行業壁壘,導致往往難以進行準確定價。我認爲,可在政府引導協調和相關主體積極參與下,通過數據互通共享降低科技行業與保險行業間的數據壁壘。

在綠色金融領域,不少保險機構開展了許多探索,但綠色保險在規模上如何實現突破仍是行業探討的方向。其中一個因素在於綠色保險風險管理難度較大,比如風險識別和估測的準確性有待提升,特別是部分創新產品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持開發和風險評估。這恰恰需要行業依託遙感、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風險可保性,繼而擴大綠色保險承保範圍。

在普惠金融領域,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抗風險能力弱,更易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保險機構可通過強化科技賦能風險減量服務,針對性地提出風險減量建議,及時發送風險預警信息,降低其經營風險。

在養老金融領域,保險業可充分發揮經濟補償、風險管理功能以及長期資金優勢,爲養老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爲養老服務機構、養老用品生產企業等提供風險保障;佈局醫療健康養老業務,滿足被保險人長期健康管理需要;積極開展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線下服務,提供適老化改造服務、家政服務等,降低風險發生率的同時,持續提升老年羣體的獲得感。

在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上,以數字技術爲基礎的保險科技已經融入保險業務的各個方面,保險科技優化了保險原有的風險管理、損失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從風險識別、承保風險範圍拓寬以及賠付服務的實現等維度對保險功能加以推進和拓展。保險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保險業未來發展的整體方向。在內生髮展困境及外部不確定性並存下,各類型保險機構更應把握數字變革紅利,提升風險減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