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陸挺臺 臺灣吸引立陶宛的產業曝光

作者認爲,相較於大陸還未兌現的承諾,臺灣半導體優勢結合立陶宛軟體研發,將創造更大的商機。圖爲大陸東莞開出、抵達立陶宛首都的中歐班列。(圖/新華社)

華府新線戰略和政策研究所特別倡議主任伊布拉欣(Azeem Ibrahim)近日投書《國家利益》。文中指出,立陶宛近日選擇加強與臺灣關係、捨棄中國大陸,這背後除了與該國花了20多年才擺脫共產影響力,如今不願重蹈覆轍外,還與兩國都面臨強權威脅有關。但最重要的是,立陶宛看上臺灣在半導體的優勢,期盼結合自身軟體研發優勢,創造出更大商機。

文中指出,立陶宛近日與臺灣達成協議,允許後者在立陶宛設立臺灣代表處,即開設實質上的大使館。甚至立陶宛自己也計劃,2021年秋季在臺開設貿易辦事處。對臺灣而言,這是近10多年來積極展開外交經營上,最具體的成果之一。

然而,消息曝光後,北京已召回其駐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大使,並驅逐立陶宛駐華使節。

伊布拉欣分析,近年來,由於大陸愈來愈有自信,並更加露骨地透露收復臺灣的慾望,使得臺灣與美國、日本等國的關係日益密切。

不過,自大陸獲得聯合國承認以來,臺灣的外交現況愈來愈孤立,大多數國家選擇擁抱北京,而那些倚賴大陸投資的國家更可能與臺灣完全切斷關係,轉而承認北京並接受兩岸統一的論述。

相較於這種情形,作爲歐盟與北約成員的立陶宛反而逆向操作。對北京來說,其害怕立陶宛的跑票成爲轉折點,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扭轉過去主張「一箇中國」之潮流。

※對東方共產主義的歷史傷痕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做出此一決策的動機,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雖然北京先前承諾在東歐的投資,還沒有具體成果的出現;但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歐洲,整體上都愈來愈小心北京可能利用經濟影響力,脅迫合作伙伴在政治上讓步。

北京的投資規則與大多數的國外投資不同,加上東歐國家對東方共產主義政權附加的條件極爲警惕;過去20年來,東歐好不容易擺脫蘇聯的枷鎖,融入歐洲經濟與廣泛政治架構,如今他們完全不想重蹈過去的政治依賴。

不只是立陶宛,愛沙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也都加入這波風潮,立陶宛與臺灣接觸似乎爲歐洲國家開闢道路。更何況,立陶宛的作法獲得美國大力支持,因此他很可能不會是唯一一個國家採取棄陸友臺的做法。

※瞄準臺灣半導體

對立陶宛甚至更廣泛的東歐來說,這種冒險的外交政策明顯立基在經濟回報。相較於北京還沒有兌現對該區域的承諾,臺灣已經是明顯且實質的投資者,而日漸正式的外交關係更可能創造更龐大的商機。事實上,立陶宛更瞄準的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的主導地位,結合波羅的海軟體研發實力,以及中歐製造業能量,將創造相當驚人的經濟協同效應。

※兩國相似的經歷

此外,東歐國家與臺灣進一步發展外交關係更有着政治性動機,這源於兩國都是小國,且有非常相似的經驗,即生存之爭,立陶宛同樣面臨俄國這樣龐然大物的生存威脅。

同樣面臨生死之爭,意味着臺灣與東歐人能互相瞭解,以同樣的角度看世界,擁有相似的戰略觀;甚至,作爲政治自主實體,雙方想要持續生存都得在軍事上依賴美國。

作者總結,北京是否能扭轉這種全球合作的潮流?問題在於,如今大陸展現的霸道很難吸引小國,也讓此時此刻的北京難以扭轉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