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臺灣究竟安不安全?
中國時報社論
知名數據網站Numbeo7月公佈,臺灣「全球安全指數」排名高居第2名,美國《富比士雜誌》公佈全球15個最安全居住地,臺灣也名列其中。但日前長榮大學馬籍華裔學生命案喧騰臺馬兩地,馬國報紙還和今年初另一位馬國女性在臺北遭分屍相提並論,認爲1年內兩位大馬女生在臺被殺,看來臺灣是個極不安全的地方。國民黨最新民調也顯示,48.9%民衆認爲治安比以前差。
其實,要評估「安全」時,它的定義本身就是個問題。有的評估只考量人身安全,像Numbea網站;有的評估涵蓋了治安、政治、生活品質和生活費用等,如《富比士》;有的更加廣泛,如英國《經濟學人》納入57個指標,因此必須謹慎理解。另外,各種排名多以「平均數」進行,都只能說「平均而言」。在這些平均數下,掩蓋了分配的問題。例如,美國許多城市被認定治安差,但在管理良善的社區其實非常安全;而被認爲治安良好的某些城市,還是會有犯罪率高的貧民聚集區域。臺灣當然一樣,即使大部分地區安全,還是有治安相對不佳的地方。
政府對治安自滿輕忽
平心而論,臺灣治安是相對不錯的;大部分地方即便在晚上都算安全,可以讓人放心活動或休憩。加上享譽國際的全民健保,讓一些退休的外國使節甚至決定留在臺灣終老,無意迴歸母國。然而即使排名居前,也不能保證在任何角落都是安全的──在城市的暗巷角落,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還是時有所聞;甚至如臺北捷運車廂內發生的鄭捷隨機殺人事件,或是小燈泡在內湖馬路邊被疑似精神異常者猛砍身亡的類似事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當這種突發性、難預期的嚴重事件發生時,受害者與目睹者大概不會認爲臺灣安全。
事實上,正因爲臺灣多年在國際的安全排名名列前茅,已導致政府對治安的自滿和輕忽,也使得近年臺灣的安全度其實並沒有強化。有些無法顯現在偷竊或重大刑案統計上、實際上卻威脅安全的事項,政府一直無法有效改善,最嚴重的就是交通安全。例如,對計程車的管理被動鬆散,導致事故頻傳、婦女同胞夜間也難以安心搭乘。車輛駕駛缺乏公德,經常在路上逼車、在路口和行人爭道,或公車橫衝直撞、急煞車讓乘客受傷,甚至乘客未上車就關門夾傷旅客,這些安全上的風險和先進國家實在相距甚遠,讓臺灣居民行走、開車、搭車時都承受不小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卻未列入安全評比。
但政府卻因排名不錯而志得意滿,行政院長期不開治安會報、不開食安會報、不開兒少會報,因這些作爲皆屬紮根,無法吸引媒體眼光、缺乏宣傳效果,難以吸引只在意選舉的高層眼光,隨便找個藉口就可停開,直到長榮女大生命案發生,才發現只看媒體效果、未能實事求是的態度,已經鑄成了大錯。
但是,治安惡化終究是會反映在某些評比上的,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每兩年評估一次的「全球最安全城市排名」,臺灣的櫥窗臺北市已從2015年的13名,快速下跌到2017和2019年的22名,跌幅達9名之多。此評比涵蓋數位安全、健康醫療、基礎建設和人身安全,臺北市在前3項都稍有進步,但人身安全卻在2019年退步了14名,原因在於除犯罪率外,它進一步重視法律的效力和預防犯罪與災害的能力,因此納入「刑事司法系統效能」和「災害預警系統」,而臺北市(臺灣亦然)顯然落後先進國家的城市甚多。
臺灣安全的關鍵因素
我們可以想像,若關係到警局是否會「吃案」的「刑事司法系統效能」,和長榮大學周邊路燈是否明亮、見警率高或低的「基礎建設」和「災害預警系統」都受到足夠重視的話,長榮女大生命案是可以避免的。蔡政府投擲大量資源和精力在綁樁搶選票的「前瞻建設」上,卻不對直接關係民衆人身安全的建設下足基本功,很快就會付出代價。
政府要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安全應從三方面着手:一是調整警察考績評分,調高人身安全相關的功獎和績效考覈,特別是針對婦幼和學生,讓警界從體制上重視人民安全之維護;二是閣揆要尊重警界升遷制度,不可干預,以杜絕政治表態與拉幫結派現象,不要逼官警「向上拉關係」,而忽略「向下扎治安基本功」。更不要忘記,讓人民生活安全更關鍵的因素在兩岸關係,政府要鞏固臺海和平,纔不致於讓看來安全的臺灣變成最危險的亂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