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對美國防授權法案的錯誤認知
旺報社評
美國參衆兩院通過《2023國防授權法案》(NDAA),拜登總統將簽署完成立法,臺灣媒體連日大幅報導,美國將在5年內對臺無償軍援100億美元,及20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直接貸款,外交部迴應,「挺臺的質與量達到歷史新高」。但美國的援助有先決條件,未來實際執行充滿不確定性;最重要是,臺海安全不會因NDAA而有根本改變,臺灣仍須面對「避戰」、「備戰」兩大課題。
要提升自我防衛決心
美國國會通過挺臺法案,有助於強化美臺雙邊關係及臺灣國防,但過度的渲染或解讀,反而會導致誤判,特別是媒體並未完整披露法案細節。首先,條文規定2023-2027年,每年可提供臺灣「高達」20億美元的軍援,換言之20億是天花板,有向下調整空間;其次,這項軍援須經由國務卿諮商國防部長,確認臺灣有增加國防支出後方可執行,這些條文賦予行政部門相當的裁量權與自主權,軍援的具體項目也由行政部門主導。
再探討美國的政治運作,NDAA主要是匡列國防計劃項目與最高預算額度,實際撥款屬於「撥款委員會」職掌,據報導,已有民主黨議員對於高達100億美元的無償軍援持保留態度,未來執行過程仍有變數存在,國會、國務院、國防部與白宮勢必要有所妥協。
美國對臺政策脫離不了美中戰略競爭,在拜習第一次實體對話後,雙方對彼此的紅線與護欄已有更深刻了解,並達成負責任管理戰略競爭,有效管控風險,避免轉變爲衝突的諒解。這次NDAA立法是納入「臺灣政策法」部分條文及「臺灣增強韌性法案」,許多刺激性文字如:臺灣是美國重要戰略資產、在中國對臺「侵略顯著升級」情況下實施制裁,或賦予臺灣「主要非北約盟國」地位都被排除在外,拜登政府顯然不希望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美中關係,因國會挺臺立法再掀波瀾。
就臺海安全形勢而言,NDAA的臺灣條款主要目標在強化臺灣國防,提升威懾中共力量,其時間點與中共在2027年完成武力犯臺準備有密切關聯,但以目前兩岸軍力懸殊,單憑5年100億美元的軍援以及美國對臺灣的安全承諾,仍不足以嚇阻中共完成統一的目標。
選票考量 不敢延長兵役
在衆院通過NDAA後,中共外交部立即表達「堅決反對」立場,並要求刪除法案中的涉華消極內容,停止打「臺灣牌」,停止美臺軍事聯繫,以免進一步損害中美關係。部分美國學者考慮美中關係,主張維持威懾態勢,但不要過度強調威脅論,以免中方誤判美國戰略意圖。NDAA以「純軍事」、加強軍備手段處理臺灣問題,未考慮中美臺三方以和平解決歧見與爭議的可能性。可幸的是,未來法案終究由行政部門執行,國會負責監督,實際發展應可控。
無論美國態度與政策如何,防衛臺灣的責任終究在自己,九合一選舉後,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長孫曉雅表示,雖然避戰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但唯有具備自我防衛能力,才能嚇阻與避免戰爭,換而言之,避戰同時備戰是臺灣唯二道路,挺臺的NDAA也立下臺灣須增加國防預算的要件。
但民進黨政府一味操作抗中保臺,加深兩岸敵意,對加強國防卻躊躇徘徊,最根本的義務役役期由現行的4個月延長到1年,由於選票考量,不斷出現變數、雜音,甚至上演總統府打臉國防部的荒唐現象。
NDAA在拜登簽署後將正式生效,象徵美臺軍事合作的里程碑,臺灣須展現提升自我防衛的決心,纔可能爭取到最高額、最有效的軍援。但以過去美國對臺軍售及雙方軍務互動完全由美方主導,美國積壓高達190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外交部與國防部束手無策來看,能否掌握美國支持臺灣的契機,改善臺灣安全環境,是民進黨政府真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