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看懂朱日和閱兵門道
習在閱兵後講話中提到,「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諸多評論認爲,意在對外威懾。當然,這番話可以視爲對「外來武力」的示威,但換個視角看,其實也宣示一種「防禦、非侵犯」的立場。因此,若以「秀肌肉」來揣測大陸動機,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簡單。36年來首次實戰閱兵,不該看看熱鬧就作罷,不妨梳理大陸最近5年來的軍事動作,看清背後的動機。
首先要看明白的是,大陸最近5年頻繁的軍隊整肅及改革,動機不在對外擴張,也不是要侵犯誰、威脅誰,而是在補齊地緣防衛的短板。
習稱要打敗「來犯之敵」,確有所指。其實,在大陸商貿暢行全球的當下,很少人留意大陸周邊外國軍事力量的存在,及大陸面對的軍事威脅和防衛壓力,面對這種壓力,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輕忽其存在。大陸不少防衛問題專家漸漸形成共識,認爲大陸的防禦能力與經濟發展程度已不相匹配。事實上,過去30年,大陸除小規模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外,軍隊沒有任何實戰經驗,這在美、俄等大國來說都是不可能的情形。強國必擁強軍,在全球大國邏輯上,始終是鐵律。
故此不難理解,2012年習剛就任大陸中央軍委主席即宣佈「強國」就要「強軍」,2017年習對此的最新表述是:強軍是強國的「重要戰略支撐」,也是中共的「重要戰略任務」,大陸在地緣防衛上是圖強而非攻擊。看清了這一點,就可以客觀看待大陸大國地位的實力匹配,避免過度敏感或過度反應。
其次要看清楚的是,大陸軍演、閱兵不是目的,而是一個特別要關注的進程──軍隊改革。在北京看來,軍改即強軍,比「秀肌肉」更該關注的是大陸的「軍改進程」。
政治觀察家通常會從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定期舉行的集體學習判斷其動向,就在朱日和閱兵的前幾天,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2次集體學習,主題是「推進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重塑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這是習近平治理下中共最高層5年內的第3次以防衛和軍隊建設爲主題的集體學習,與上一次軍事主題的集體學習(2016年7月)僅時隔一年,頻率之高,值得關注。
稍作梳理,一年前的集體學習主題是「軍隊領導指揮體制改革」,今年這一次是「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差別在哪裡?前者指向上層的指揮級別,後者指向軍隊結構編成,大陸軍改進程上下分明,清楚迅速,不過成效如何,閱兵和軍演還只是觀其皮毛,深層進展還需追蹤。
再進一步,軍改涉及大陸經濟社會更廣的意涵。由習近平親自出任主任、頗受關注的大陸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在一個月之前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軍事改革對軍方、民方的系列整合獲得具體目標,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採購、人才培養、軍隊保障社會化、國防動員等領域的「軍民融合」;包括海洋、太空、網路空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軍民共用性等。習近平在會上要求把軍民融合理念貫穿於「籌劃設計、組織實施、成果使用全過程」之中。北京高層把軍改視爲一場「變革」,其力度、深度、廣度將是中共建政以來史無前例的。
最後還要看懂的是,閱兵過程所展現的軍改成果,從朱日和實戰閱兵可看見大陸軍隊士氣和戰力的變化,有三大訊息值得關注。其一,軍隊首次稱習爲「領袖和統帥」,宣示中共對軍隊的權力。
其二,裝備顯示軍力,除了殲-10C、殲-16、殲-20戰機、99A坦克引起外界矚目之外,戰略打擊羣集合紅旗-9B防空飛彈、紅旗-22防空飛彈、海紅旗-9B艦空飛彈、東風-16改彈道飛彈、東風-31AG戰略核飛彈等,都是第一次亮相。
其三,在陸、海、空三軍加第二炮兵的原有格局上,大陸在最近兩年整合新生了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同時軍隊的結構編成、管理體系、作戰體系均已發生劇變,朱日和閱兵以9個「作戰羣」的方式分列,顯示「實戰力」是大陸軍改和軍事現代化的終極目標,也是北京最寄望看到成效的部分。
朱日和沙場演習動員規模龐大,國安單位事前卻毫無所悉,顯然軍情單位電子監聽與人造衛星監視系統全然失靈,事後聚焦一個微不足道、電視鏡頭掃到類似總統府建築的話題,誤導總統府做出反應,國安系統失靈,恐怕纔是當前真正的國安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