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找出中美多邊主義合作接點
旺報社評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第3次外長會議18日登場,這是美國拜登政府首次參與Quad對話。Quad爲日本前首相安倍所發起,爲日本倡議「印太構想」的重要平臺,媒體多賦予印太版「北約」(NATO)的想像,但性質仍屬於非正式對話,並未形成印太區域的多邊安全機制。
不過,從Quad對話中可以瞭解,當前美國及印太戰略伙伴所共同關切的區域安全議題,並得知他們的共同訴求。此次對話聚焦大陸實施《海警法》,認爲北京意在改變區域現狀。宣示團結盟國或區域夥伴共同應對中國的拜登,除藉Quad重拾印太夥伴對美國的向心力外,19日亦以視訊會議方式,先後出席在德國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SC)及由英國輪值的「七大工業國峰會」(G7),協同歐洲盟邦領袖共商一致的對俄及對中政策路徑。拜登向盟國發出清楚的外交訊號,證明「美國回來了」所言不虛。
MSC主席伊辛格會前接受專訪時談論中國政策,認爲目前最有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地方在臺灣,此反映歐洲國家對臺海安全的憂慮,值得重視。臺海似乎取代東海、南海及北韓,成爲美國與盟邦共同應對印太區域安全議題之首要。預料拜登政府受制於美國民意及印太安全情勢,對中政策不會發生重大變化,當下美國不會對中國採取親近路線。
中國經濟及科技力不斷增強,體制上異於西方國家,無疑是美國及其盟國須共同尋求對策加以因應的重要課題。拜登政府對北京「經濟失當(economically abusive),違反西方價值」的措施與政策,將積極反制,並設法管控這個更強大、更具存在感的國家,美中競爭將非常激烈,但與此同時,在氣候變遷或創新及技術等領域上將與北京合作。華府將與北京強烈競爭,但不尋求對峙,避免走向新冷戰。惟在「制衡」與「合作」之間的分寸拿捏極具挑戰。
美、中的戰略競爭雖是全球性的,但印太地區應是雙方博弈的主戰場,其中臺海爲最具危險性的破口。即使拜登政府竭盡所能威懾中國,企圖阻止其進一步對臺灣實施軍事威脅,但臺灣對於大陸而言是「戰或和」的問題,衝突的可能性始終存在。美中兩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應會避免狀況升級,畢竟擁核兩大國家,戰爭的後果難以想像。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曾以「大海」比喻全球化,指出「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拜登與習近平的電話會談長達兩小時,對話雖各有堅持,但絕非「話不投機半句多」,雙方在競爭中皆意識到全球化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管控分歧」應爲未來合作的前提,亦是美、中持續對話的動因,彼此對此深具經驗。
遭「川普主義」逆襲的「世界秩序」撼動「美國治世」的根基,爲撥亂反正,拜登上臺之初須尋回昔日夥伴,Quad、MSC亦或是G7皆爲恢復盟邦對美國領導的信心的多邊對話機制,無須將之視爲拜登因循「川普主義」的老調重彈。拜登的對手雖是與胡錦濤在政治性格上截然不同的習近平,但拜登的對中戰略,仍以延續歐巴馬時期的相互尊重與戰略耐心爲宜。
歷經新冠疫情摧殘,各國需要發展經濟,延續川普「脫中」政策,美國若企圖把歷史帶回冷戰的思維,將難獲得盟邦共鳴。因爲美、中分道揚鑣,一分爲二的世界,必招致貿易萎縮、技術創新停滯,全球經濟失速,將無一贏家。19日的G7峰會以2021年爲重啓多邊主義的轉捩點,一向對「川普主義」敬謝不敏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會中再次強調,全球必須加強多邊主義,希望加強與20國集團(G20)的交流與對話,特別是與中國的合作,歐陸國家不樂見G7成爲「反中前線」。
「多邊」是拜登與習近平的共同語言,即應思考在多邊主義中找出美、中「有原則合作」的接點,而非建構「以我爲主」的新兩極體系阻斷全球化進程。誠如歐巴馬所言,「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世界、對美國都是好事」。反之,美、中對撞將是人類的災難,如何趨吉避凶,爲拜登重塑美國領導力的考驗,亦爲盟國檢驗拜登是否較川普更有效對應中國崛起的判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