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再掛鉤 助力2035遠景
旺報社評
停滯許久的中美經貿談判漸露曙光,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華府智庫闡述拜登政府對中貿易政策時,提出「再掛鉤」與「永久共存」兩個新詞。市場解讀,美國在經貿談判與關稅問題上對大陸遞出橄欖枝。也就是說,兩國在國防、外交、軍事及科技安全等議題,仍存在分歧與對抗,但經貿上卻不一定只有對抗一途,合作纔是更好的選項。
扭轉川普關稅政策
果然,戴琪很快就和大陸副總理劉鶴通話。美國爲何願意談判?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現階段主導中美經貿問題的戴琪與葉倫,在看待貿易逆差、關稅與不公平貿易上,與川普時代的萊特希澤與穆努欽大爲不同。戴琪與葉倫更傾向以溝通及對話,或是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處理不公平貿易行爲,而非單方面透過貿易制裁的手段,也不認爲懲罰性關稅是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的良方。他們主張重新檢討川普時期對大陸的關稅政策。戴琪明白表示,將啓動針對性關稅豁免程序,讓大陸輸美部分商品得以免徵懲罰性關稅。
另一方面,過去川普對大陸實施的關稅制裁,對美國企業及消費者都帶來龐大的負擔,甚至成爲美國當前通膨居高不下的元兇。根據美國勞動部統計,9月CPI年增率來到5.4%,不只遠高於市場預期,也創下自2008年7月以來的13年新高。而扣除食品與能源等物價波動較大的核心CPI,更是連續4個月都在4%以上,直逼30年前的水準。雖然這波通膨導火線主要是源自於疫情,但不容否認,每年額外的關稅成本壓力,恐怕纔是企業不得不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主因。
葉倫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直言,對大陸商品加徵關稅,不只嚴重傷害美國消費者,也加劇通膨走勢。而早先知名信評機構穆迪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因加徵關稅所產生的額外費用與成本,高達92.4%都是由美國進口商所負擔。整體來看,自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企業及民衆負擔的關稅成本粗估已超過900億美元。愈來愈多的美國企業與商業團體都公開表示對陸商品加徵關稅的不滿,也積極遊說美國政府,希望可以取消或削減關稅。
北京談判籌碼增加
最近美國商會針對125家在陸美企的調查指出,超過75%的受訪美企抱怨營運受到關稅影響,54%呼籲中美政府應定期溝通以重建關係,47%認爲應取消關稅,38%希望今年可以舉行「拜習會」等,就是鮮明例證。換句話說,如何從川普創造的貿易桎梏中解脫,顯然是絕大多數美國企業與民衆的心聲。種種跡象也顯示,因關稅而起的茶壺裡風暴正在擴大與蔓延。此也逼使拜登政府必須正視過去川普錯誤的關稅政策,重新檢討並思索如何透過經貿對話,來化解美國對內及對外的矛盾。
中美是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經貿原本就是相互依存關係,合則兩利,分則兩害。面對美國釋出的善意,北京有必要認真看待,思考中美經濟重新掛鉤的可行路徑。畢竟從談判的角度來看,大陸現在是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除了可掌握談判主導權外,也可取得較多的談判籌碼。更重要的是,當前大陸經濟在基期效應消退下,加上整改措施、恆大風暴與限電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成長動能明顯減弱。如果能夠恢復經貿談判,讓中美經濟重新掛鉤,不只可以提振投資與消費信心,也能爲經濟注入正向力量。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經說過,談判桌上的結果,取決於彼此對實際要求誇大多少。要能誇大,勢必擁有足夠的籌碼。剛開始面對川普發動的貿易戰,中國談判籌碼可能不多,但隨着關稅加劇美國企業的成本及民衆的生活壓力,風向已經轉變,中美經濟「再掛鉤」不再是清談。如何以實力爲出發,爭取最大可能的利益,有利於2035年中等富裕國家遠景目標的實現,應是北京首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