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逐步開放邊境 從兩岸開始

旺報社評

民進黨執政後陸客大幅萎縮,疫情又讓國際旅客幾乎歸零,觀光產業慘上加慘,旅館業還可以靠防疫旅館維持一定收入,其他餐飲、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都是慘淡經營。

陸防疫成功 臺灣得利

民進黨以股市創新高、出口增加而沾沾自喜,但2021年實質薪資負成長,物價上漲已超過名目薪資的漲幅;再從產業別分析,出口產業固然靠着大陸市場風光亮麗,內需產業卻蕭條萎縮,民進黨政府以「紓困」來止血,只是杯水車薪。

疫情下是「一個臺灣,兩個世界」,蔡政府只想用「獲利的臺灣」操作大內宣,卻對「受苦的臺灣」視若無睹。去年三級警戒過程中,臺北一間餐廳老闆在租屋處上吊輕生;臺南一位八大產業的單親媽媽服藥自殺;新北一位遊覽車司機跳樓身亡……這些實實在在的苦痛,被執政者刻意地忽略遺忘。

變種病毒Omicron的出現,疫情似乎看不到盡頭,這也讓早已苦撐待變的內需產業,幾乎要斷掉最後一口氣。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內需產業需要近水,這個近水不在歐、美、日、韓、新南向,只有中國大陸符合可能的條件。

美國疫情幾近失控,民進黨不敢把美國放入「重點高風險國家」,就把全球(除帛琉以外)都視爲高風險地區,這是障眼法。

美國7日平均染疫人數是80萬2197人/日,大陸只有173人/日,再考慮到大陸人口是美國4.3倍,也就是說,美國疫情的嚴重程度是大陸的1萬9939倍。

疫情如此極端的兩個地區,民進黨目前卻是「一視同仁」,以相同的標準規範入境,在防疫上沒有道理。再從經濟的角度,2020年入境旅客人次是138萬人,只有2019年的11.6%,而2021年甚至還不到百萬人次。若今年的景氣還是如此,觀光從業人員能夠過活嗎?

疫情拉長,人民必須在「病死」與「餓死」間作選擇,而現在病毒持續變種,想等到「全球疫情受到控制」後再開放邊境,是行不通的。臺灣只能夠分階段的開放邊境,先與防疫成果差不多的地區互通有無,等到未來疫苗、新藥的出現,疫情正式「流感化」之後,再嘗試與病毒共處。

美疫情嚴重超陸萬倍

現階段若要針對性的開放邊境,那麼經濟上最有效果,疫情上風險最低的地區,當然是大陸。大陸以14億的人口,2萬2000餘公里的陸地邊境線,能夠把疫情控制到這個程度,實在是讓人難以想像。北京的防疫策略是「長痛不如短痛」,目前大陸有數個城市,上千萬人處在封城階段,封城的過程中必然有對自由的限制,以及少數民生需求未被滿足,這是「過與不及」的權衡;但從結果來看,的確是利大於弊。

大陸疫情受到控制,臺灣纔有穩定的出口市場,臺灣人民事實上享受着對岸防疫成功的外溢效果。相較之下,美國對於Omicron病毒株,已經不得不採取「佛系防疫」策略,首席防疫專家佛奇表示:「Omicron終究會找上幾乎每個人」,對美國來說,等到大家都感染,自然就不會有新感染者,疫情才能結束。

美國的策略,顯然與臺灣南轅北轍。對臺灣來說,等到疫苗、新藥物的出現,疫情真正「流感化」後,再來嘗試與病毒共處,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而在那之前,臺灣最好的選項,是逐步與疫情差不多的地區開放邊境,中國大陸就是最好的開始。

兩岸貿易往來頻繁,有着商務往來的需求;陸客也向來有來臺灣旅遊的動機,會是觀光產業定心丸。目前全球還有條件「清零」的,也只有大陸、臺灣等寥寥幾個地區,兩岸完全有能力在管控疫情的前提下,對彼此放鬆邊境的管制,增加經濟的來往與交流。

兩岸之間有磨有合,但北京當局從來沒有因爲民進黨的暴衝而莽撞,貿然降低對臺灣人民的關心。民進黨對兩岸往來的種種設限,路人皆知是政治考量,但現在不是考量政治,而是注重經濟與民生的時候。若民進黨阻止臺灣人民因兩岸交流獲利,等於是承認共產黨比民進黨更愛臺灣,民衆看在眼裡,將作何感想呢?